![](https://media.zhengguannews.cn/picture/newcate/202206/01151544347.png?x-oss-process=style/cateicon)
近日,一份上市公司的处罚文件截图在网上流传。截图显示,381位员工因撰写董事长讲话心得超出或不足规定字数被罚款。该份文件的落款为武汉天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监督监察中心、集团公司规划发展中心,落款日期为2025年2月8日。
对此,相关企业称此举旨在“强化制度管理”,但公众质疑:撰写心得究竟是为了提升员工思想,还是沦为权力意志的形式化表演?强制要求背后,是否暴露了企业管理中“一言堂”的痼疾?
“心得”变“枷锁”:形式主义消解管理本意
撰写学习心得的初衷,本应是通过消化企业战略、凝聚发展共识,进而激发员工主动性与创造力。然而,天源环保将“字数合规”作为硬性标准,甚至对“超3字”也机械处罚,显然让学习异化为形式主义的数字游戏。当员工为凑字数绞尽脑汁,或因超字提心吊胆时,所谓的“感悟深透”早已被焦虑取代。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违背学习规律,更暴露了企业对员工思想成果的“量化控制”倾向——将复杂的认知过程简化为字数达标,实则是管理惰性的体现。
“董事长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
事件中,员工需围绕董事长讲话、公司新规等主题撰写心得,且处罚标准由企业单方面制定,既未体现员工意见,也缺乏民主协商程序。这不禁让人追问:企业制度是否沦为董事长个人意志的延伸?当管理层以“强化规矩”之名,将员工思想表达框定在固定模板中时,本质上是对个体话语权的压制。若企业战略仅通过“自上而下”的强制灌输推进,而忽视基层反馈与双向沟通,不仅难以形成真正共识,还可能加剧管理层的“权力傲慢”,催生“一言堂”文化。
“以罚代管”暴露治理能力短板
天源环保对员工动辄罚款的管理逻辑,折射出部分企业治理能力的滞后。现代企业管理强调科学化、人性化,需通过目标激励、职业培训、文化建设等方式提升效能。而该公司却将罚款作为主要管理工具,暴露出两大问题:其一,管理层缺乏引导员工认同制度的智慧,只能依赖惩戒手段维持表面秩序;其二,企业将员工视为需严加管束的“工具人”,而非值得尊重的合作伙伴。这种简单粗暴的模式,非但无法“强化制度”,反而会激化劳资矛盾,削弱企业长期竞争力。
警惕权力集中下的“寒蝉效应”
强制撰写心得与高额罚款的结合,可能在企业内部制造“寒蝉效应”。当员工因恐惧处罚而选择机械服从,甚至刻意迎合管理层喜好时,企业的创新活力与批判性思维将被扼杀。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管理方式若长期存在,可能形成“唯上不唯实”的文化氛围,导致中层管理者为规避风险而层层加码,普通员工为应付考核而疲于形式。最终,企业将陷入“表面整齐划一,内里一盘散沙”的困境,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企业治理现代化需破“人治”立“法治”
天源环保事件为所有企业敲响警钟:管理升级应建立在法治化、民主化的制度基础上。企业需摒弃“以罚代管”的陈旧思维,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搭建沟通平台、尊重员工主体性,真正激活内生动力。同时,应警惕“一把手”权力过度集中,推动决策过程透明化、科学化,让制度成为保障公平的基石,而非权力的遮羞布。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凝聚人心、行稳致远。
(本文系在DeepSeek创作基础上修改完成)
统筹:王长善
编辑:陈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