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稿

良策如泉涌 共筑幸福城

从托育机构的温馨灯火到社区养老的智慧屏幕,从青年公寓的逐梦身影到乡村田野的蓬勃生机……今年郑州两会,“民生”依然是高频热词,代表委员们一份份、一声声“沾泥土、带温度”的建言献策,聚焦“生命两端”的照护之需,谋划“城市未来”的发展之路,守护“人间烟火”的温暖底色,共同绘就新时代“幸福郑州”的生动篇章。

老幼有所依 托起生命两端的暖

“老幼有所依”不仅是民生的关键命题,更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与发展温度的重要标尺。

医育融合织密守护网

随着家庭结构变化和生活节奏加快,家庭对托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高质量发展我市托育事业,让托育机构健康良性发展,惠及千家万户,是市政协委员马宇亮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

马宇亮针对我市托育行业发展现状提出一个系统性解决方案:建立卫健、市监、教育三部门联动的“医育联盟”,构建覆盖社区的“15分钟应急医疗响应圈”;推动托育机构整合重组,培育区域性连锁品牌;规范托育师资认证体系,实施培训学时与实操考核动态监管。

“郑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优化助力生育政策,普惠托育服务的顶层设计和保障妇女享有公平就业机会的法律政策日益健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推进,但在相关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市人大代表申宏建议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从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完善住房支持政策等方面,进一步降低生育成本;从增加服务供给、加强托育机构的管理、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育幼服务;从落实性别平等政策、加大对育龄女性的职业培训力度、完善生育休假制度等方面,进一步优化育龄女性就业环境;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引导等方面,努力营造生育友好环境氛围。

市人大代表贾琳表示,随着社会发展和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增加,午间及课后托管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规模逐年增长,但规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建议完善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明确监管主体与职责、制定准入与退出机制、规范收费与合同管理,保障双方合法权益;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加强人员培训与专业指导,为托管机构输送专业人才;加强社会监督与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监督托管机构的良好氛围。

市人大代表甘勇建议郑州持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优化学校布局,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有效增加学位供给,满足不断增长的入学需求。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名校引领、强弱联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辐射,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市人大代表樊松芳长期关注教育普惠与便捷,她表示,想让孩子家门口“上好学”,要从多维度发力。从学生层面来讲,首先要培养“爱党、爱国、爱校、爱父母、爱同学,能吃苦、勇担当、讲奉献”的大德,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还要更加注重学生素养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教师层面,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四有”好老师为抓手,引导老师们努力成长为堪当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先生,真正助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市政协委员张焜聚焦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议在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项目中,开辟儿童友好活动专区;建设郑州青少年科创体验中心,助力郑州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市内人民公园、紫荆山等公园及其他游乐园进行全面规划和升级改造,或建设新型的儿童友好公园,进一步加快郑州儿童友好试点城市的建设。

数字赋能银发关怀

如今,老龄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不断凸显。

市人大代表豆雨霞建议,强化社区服务内容与质量,扩大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整合周边场地设施等资源,提供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康养理疗、精神慰藉、家政上门及最后一公里配送等多样化服务;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化”养老模式,建立智慧化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康养产业资源,打通政府端、运营端和客户端通道,搭建老年人能力评估和养老服务需求“大数据库”,结合客户身体情况和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及时性的服务。同时不断创新社区养老运营模式,通过“五位一体”医康养模式,将公益服务、普惠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增强社区“智慧+健康+养老+医疗”服务质量、效率和安全性。

在市政协委员黄兴看来,老年人口的增加不仅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也对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公共交通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兴建议相关单位取消适龄老年人免费乘车的户籍和居住证限制,允许所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凭有效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等)在郑州免费乘坐公交和地铁;加快票务系统及终端设备的升级改造,实现身份证直接乘车,减少老年卡的使用限制。

为更好地保障居民特别是残疾人、失能老人等群体的康复需求,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扩大康复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市人大代表田文英建议适时调整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康复定点医疗机构范围,使其能够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从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利用率。优化医保支付政策,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康复服务,制定更加灵活、合理的医保支付政策,鼓励患者选择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进一步优化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的科学诊疗模式。

业者有所盼 点亮奋斗路上的光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近年来,郑州深入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青年友好服务保障,将“青年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各方面,营造人文关怀、普惠共享的城市环境。本次两会,“青年发展友好型标杆城市”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让青春与城市双向奔赴

“从法律专业视角看,我认为健全青年权益保障的法治体系至关重要,随着青年群体在郑州的不断壮大,劳动纠纷、合同纠纷等问题的出现频率可能增加。我们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细化青年就业时试用期权益保障、竞业限制规范等条款,增强法律适用性。同时,强化劳动监察执法力度,让青年在就业创业中权益无忧,在郑州安心逐梦。”此次参会,市人大代表王智勇提出了《关于持续推进郑州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建议案。

王智勇认为,住房是青年扎根城市的关键,郑州在持续推进人才公寓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应大力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的法治秩序。他建议,政府可搭建多元化法律志愿服务平台。组织专业律师团队深入高校、社区以及创业园区,开展法律知识普及讲座,进行一对一法律咨询服务,全面提升青年法律素养与风险防范意识,并针对创业青年,提供从企业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到合同管理等全流程法律服务,助力创业项目稳健起步。

作为一名扎根郑州的企业管理人员,市人大代表董国良十分关注郑州青年就业创业问题,他认为要不断加强高校与龙头企业及品牌企业的对接,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联合大型企业设立青年创业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新兴行业、灵活就业等多元化就业方式,同时加大基层就业项目宣传力度,引导青年到基层发光发热。”董国良建议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打造更优秀创业孵化空间、产业园,为初创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创业空间。与此同时,要继续加强青年活动阵地建设,如青年之家、社区学堂等,为青年提供学习、娱乐、交流的平台,营造包容开放的城市氛围。

市人大代表李琛认为,吸引青年的城市氛围是多维的,涵盖了城市的活力、机遇、文化、生活品质等诸多方面。青年择城、爱上一个城,核心在于这里是否拥有“有温度、有活力、有未来”的城市氛围。

“郑州的城市氛围营造可以通过打造‘15分钟青春生活圈’,在城市有机更新中,植入文创、展览、娱乐等青年友好的新业态、新场景;构建‘城市文化活力带’,将二砂文创园、磨街文创园等节点串联为青年社交新地标;创新‘青年参与式治理’模式,在城市品牌建设中引入青年智力,让青年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共建合伙人’。”李琛说。

制度创新破解就业难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残疾人群体而言,更是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重要桥梁。市政协委员岳亚非呼吁,以制度创新破解残疾人就业难题。

岳亚非建议加快制定本市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必须按照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以强化责任落实;市教育局、市残联、市人社局应加强协作联动,共同构建全面、完善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提供实习实践机会,搭建残疾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做好供需对接工作,链接更多就业资源;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示范效应,设立公益性岗位,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兜底保障。

市人大代表杨景丽说,当前,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存在一些不同年龄段的闲散人员,他们当中很多人通过政府提供的免费劳动技能培训,学到了相对专业的劳动生活技能,从而实现了就业。杨景丽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劳动技能培训规划时,可以多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劳动技能培训项目,如收纳技巧、物业管理、育婴、养老、厨艺、茶艺等,同时降低群众参与培训的门槛或无门槛,让所有愿意参加学习培训的群众都能参与学习培训。

烟火有所安 守护幸福宜居的城

民生之重,千钧系于一城烟火。代表委员们聚焦城市活力、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等民生议题,以务实之策回应群众关切。

让千年商都焕发新活力

市政协委员朱加军以“夜经济”为切口,勾勒“夜郑州”新图景。他提议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吸引企业投身夜间经济开发运营,融入全国市场,提升竞争力。通过优化城市夜景照明,打造特色“夜经济”地标。围绕“夜餐、夜娱、夜购、夜游”,发展科技感强、体验丰富的消费形式,像商业夜游、灯光秀等。还要丰富文娱活动,培育音乐节、戏剧表演等夜间展演,绘制“城市夜游地图”,塑造文旅商业地标,点亮郑州夜生活。

市政协委员王永军建议将二砂创意园打造成郑州书画创作小镇从而增强城市活力。“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书画艺术家、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等高端人才入驻二砂创意园书画创作小镇;组织专家学者对郑州书画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完善二砂创意园书画村基础配套设施,开通群众书画文创直播平台,举办群众书画交流活动,搭建书画作品展销平台,开辟书画艺术研学路线,促进书画创作与旅游、文创、教育培训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与国内外书画艺术机构、团体开展交流合作。”

市人大代表田明、梁凌达表示,中牟新区将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创先争优。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依托就业用工数字平台强化“岗位智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优化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城乡义务教育协作区发展联盟运行机制。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持续加大高等院校引进力度、专升本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持续落实好存量住房“卖旧买新、以旧换新”政策,坚决打好安置房建设和保交房攻坚战。

随着人口和经济增长,城市环保压力增大。如何兼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市政协委员张远扬建议,完善再生资源绿色回收利用体系,高标准建设“无废城市”。他指出,该体系是“无废城市”建设关键,郑州可通过搭建信息平台、铺设基层网点、创新交易模式,完善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比如建设回收利用网络平台、打造“互联网+再生资源”交易新模式,建立高效处置平台,拓宽交易渠道,让再生资源重获价值,让郑州发展更低碳、可持续 。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食品药品常态化监管,守护好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市人大代表贾楠说,食品安全关系民生福祉,建议加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配送等全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同时加强食品安全教育,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公众宣传教育食品安全方面知识,增强公众和商户的食品安全意识,倡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

社区医疗在城市公共服务中至关重要,能为居民健康提供保障。但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就诊时,自述偏差易影响诊疗准确性。为此,市政协委员李娟提议,严格保障患者隐私,打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各级医疗机构的数据壁垒,实现电子病历互联互通。此外,还应加强患者档案安全保护,整合资源,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培养和引进人才,完善设备设施,将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结合,提升郑州市社区医疗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

助乡村振兴绽放现代生机

在广阔农村,推进乡村振兴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保障。来自新郑具茨山的市人大代表柴富是一名农家餐饮企业经营者,他尤为关注乡村产业的发展。

柴富认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发挥其联农带农作用。他提议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民生改善,映照着一座城市的初心。这些凝聚着代表委员们心血与智慧的良策,聚焦民生热点,饱含着对城市发展的深情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怀。相信在代表委员们的共同努力下,郑州将更加宜居宜业,郑州人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满。

记者 杨丽萍 董艳竹 袁帅 张竞昳 张倩 覃岩峰 刘伟平 张立 陈凯 卢文军 王军方 刘盼盼 杨柳 李宇航 陶然 薛璐 实习生 沈馨妍

来源:郑州日报


编辑:刘婷婷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