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
凝聚共识担使命 同心同德绘蓝图
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荥阳实践新局面
——访市人大代表杨金军
“政府工作报告主题鲜明、目标明确、部署有力,是一份求真务实、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好报告,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激发了全市领导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市人大代表、荥阳市委书记杨金军表示。
杨金军说,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荥阳市将锚定“四高四争先”,全面深化“三标”活动,聚焦“扛、立、强”三起来战略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拼经济、攻坚克难谋发展,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步伐,持续完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深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荥阳实践新局面。
鼓励支持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基础新材料产业
——访市人大代表姚栋嘉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5年要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而言,不但是良好的发展机遇,更能增强行业话语权。”市人大代表、巩义市泛锐熠辉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栋嘉说。
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姚栋嘉建议,在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本地化的过程中,能够鼓励支持与其配套的基础新材料(如气凝胶、负极材料等)产业,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气凝胶作为绿色节能材料,在节能降碳应用领域潜力巨大,从工业节能、绿色建筑试点示范等民生工程上,支持气凝胶材料的试用和推广;加大对企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扶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扶持力度,鼓励更多更广泛如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投入到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同时也能提升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竞争力。
推动枢纽经济及产业创新联动发展
——访市人大代表栗亚冰
“政府工作报告从实际出发,是一份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好报告,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对2025年的工作重点进行了深刻思考。”市人大代表、郑州新丝路国际港务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栗亚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报告中各项目标要求设定科学、精准,让我们对未来郑州的发展充满了期待,给我们2025年的工作定好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郑州作为内陆地区的核心城市应当抢抓时机,加快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枢纽经济及产业创新联动发展。”栗亚冰表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平台将深入产业一线,在国际通道建设、投资运营等方面要加快开展围绕东南亚、东亚、欧盟、俄罗斯及非拉美洲之间在贸易、物流、产业创新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农业、投促、海关等部门,精准把握准入贸易、物流、外汇金融等交易政策。为企业提供更便利、更安全、更高效的经贸物流通道,促进郑州及河南省内企业接轨国际化,在实现产业升级与创新中贡献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 塑造城市灵魂
——访市人大代表潘伟斌
河南是中华文明发祥地和重要承载地,郑州是河南省会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塑造城市灵魂,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中挑大梁、走在了前列。市人大代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国魏晋南北朝研究中心主任潘伟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潘伟斌解释说,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谋划“十五五”发展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希望深入挖掘郑州深厚文化底蕴,立足商都历史文化特色内涵,深入梳理古街古巷肌理,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坚持传承和创新,加大景观建设,努力塑造城市灵魂。同时,提升文化的承载功能,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和消费提质升级,塑造一批文商旅融合的特色消费场景,切实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访市政协委员王效光
“政府工作报告从经济运行、创新引领、城乡发展等七个方面对去年工作成效进行了认真回顾,从十个方面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目标清晰,催人奋进,鼓舞人心。”市政协委员,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效光表示,下一步全市审计机关将把贯彻落实市两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新的一年,我们将着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不断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成效。同时,将聚焦主责主业,突出监督重点,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工作,持续强化审计监督,紧盯政策和工作落实中的堵点、卡点、难点,深入揭示风险隐患,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王效光表示,将持续加强审计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的贯通协同,做好审计发现问题“上半篇文章”与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一体推进、同步落实,持续把审计监督效能转化为治理效能,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护航郑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文化资源 传承城市文脉
——访市政协委员严文斌
聚焦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建设目标,郑州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努力保护城市文脉传承,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消费新动能,补齐中心城区文旅文创短板,推动“城旅”深度融合,拉长文旅消费链条。
市政协委员,郑东新区建设开发投资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严文斌提出,聚焦华夏文化,建设“三大郑州”——构建“三带五核”体系,打造“复兴郑州”;聚力文化惠民,打造“文艺郑州”;培育消费新场景,打造“活力郑州”。在具体实施方面,严文斌建议,给予历史文化空间更多发挥空间,譬如以构建“全景式中华文明集中展示体系”为目标,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复兴郑州文化体验线路,展示郑州城市发展进程;发挥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文博演艺资源优势,引入开心麻花等头部文创企业,推动博物馆、大剧院、小剧场以及演艺、美术、阅读等新空间创新发展,打造多主体、多类型、多空间共同繁荣的都市文博消费生态。
丰富数字化手段 提升郑州智慧城市韧性
——访市政协委员董晨辉
郑州已初步搭建智慧城市数字底座以及运行其上的城市“智慧大脑”智能中枢,如何让城市变“聪明”的同时,让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高效?市政协委员、新华三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董晨辉建议,以数字化智能化持续增强城市韧性。
“要着眼维持城市运行的连续性、增强城市运行的适应性、提升城市运行的前瞻性,以数字化智能化的角度去想去做。”在董晨辉看来,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城市可以获得三大“超能力”——预判风险的千里眼,譬如环境变化会加剧风险的不确定性,运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实时感知环境变化作出风险预测,就能及时调整城市运行部署;精准调配的指挥官,譬如建立并动态更新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数字档案,通过数据共享和综合管理平台加强风险排查和主动预警能力,让居民住得踏实安心;自我修复的再生力,譬如运用虚假信息全网感知和智能过滤技术,减少灾情相关虚假信息传播引起的二次伤害,使应急响应更加科学精准。 “对老百姓来说,生活在经数字化智能化加持下的‘韧性城市’,会更加踏实舒心。”董晨辉说。
加快数字化转型 赋能电力能源行业
——访市政协委员李星霖
近年来,河南省电力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加速,随着风电、光伏、储能的大规模分散式接入和分布式发电、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负荷侧灵活性调节资源的快速增长,电力市场主体正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郑州入选首批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为全市电力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市政协委员、河南同力电力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星霖表示,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郑州样板”是郑州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迫切需要引入数字技术,建设智慧高效、多项互动的电力能源体系。他建议,通过完善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加大投资力度夯实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配电网搭设能源数字经济平台、加快推动数字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式,赋能电力能源行业。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要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更多数字技术的培训学习机会,支持电力能源企业结合能源管理业务的实际需求,完善业务和技术人员相融合的培训模式和工作机制,更好地推动数字化创新应用成果落地。
记者 史治国 袁帅 王译博 覃岩峰 张倩 张竞昳 王思俊 陶然 文 李焱 唐强 黄余洋 李新华 马健 徐宗福 图
编辑:宋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