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书会作为‘年市、社火、庙会、灯会等’庆祝活动的特色举办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这令我们宝丰人更加骄傲和自豪,也更加坚定了全体宝丰人民群众保护好、传承好、办好马街书会、建设好国家级说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信心和决心。”2月6日,平顶山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申红霞在接受正观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千人同唱,万人同台,在2025宝丰马街书会现场,早已是一片锣鼓喧天,热火朝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艺人在此聚集,欢唱。
会场上、河岸边、麦地里,到处都是扎下的摊子,以天作幕,以地为台,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说书亮艺。听书爱好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前来赶会听书。会场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甚为壮观。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民间曲艺大会,宝丰马街书会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书会就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城南的文峰街道办事处马街村举行,上千名说书人在麦田里同台竞艺,坚持赶会二十年、三十年以上的说书人比比皆是,一向有“一日能听千台戏、三天可读万卷书”的说法。
它又是一座露天的曲艺博物馆,仅在马街书会上出现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就有几十种。书会期间,来自各地的民间曲艺艺人每年都在1000人以上,他们相互切磋、亮书会友、拜师收徒。
为了保护、传承马街书会,宝丰县已经连续多年对马街书会期间的系列活动进行数字化记录;对民间艺人的传统唱段进行录音录像,登记到会艺人传承曲种、门派、代表曲目等详细情况;对收徒拜师、评选书状元、祭火神、对戏、民间接待艺人风俗、三月三祭拜三皇等民俗进行有效保护;宝丰人王凯创办了马街书会曲艺培训学校、马街书会说唱艺术团;出版的说唱文化系列丛书包括《马街书会唱段集锦》两部、《马街书会长篇大书选》三部以及《马街书会记忆》《大调曲牌音乐》《说书人》《说书人的马街》等;文旅融合中,马街书会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守望说唱,情系万家”,以常态化展演、传统民俗对戏、收徒拜师为主,马街书会在今年推出17项文艺活动玩转传统文化,无论是小小志愿者讲解、民间艺人亮书、还是非遗大集、书会状元评选……这里应有尽有。
鼓子声声走雷喧,琴声悠悠流细涓。大调坠子传神韵,唱醉听客马街前。
大戏已开场,在马街书会,共赏这场麦田里的文化盛宴。
马街书会知识亮点小科普:
1.神奇的麦田:
在这场文化盛宴中,最神奇的是,在举办马街书会的麦子地里,麦苗被万人踩踏,深深地埋进泥土中。即便如此,随着返青时节的到来,长势依然旺盛,在初夏仍然丰收,千百年来年年如此。
这是少有的直接在小麦田里举办的大型民俗活动,体现着中原农耕文化的特色。无论是晴好天气还是狂风肆虐抑或雨雪交加的恶劣天气,马街书会的麦田都会给赶会的艺人和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中国说唱艺术的大汇聚
从正月初七火神庙祭祀火神开始,马街书会就拉开了系列民俗活动的帷幕。接待艺人、对戏、拜师收徒、艺人祭祖、评选书状元等民俗活动相继登场,正月十三达到高潮。
有意请人表演的人家到书会上物色艺人,艺人进行说唱表演,称为“亮书”;艺人收到演出邀请,与人“签约”,称为“写书”。
除曲艺艺术外,魔术、高跷、秧歌、铜器、腰鼓、唢呐、戏曲等民间艺术,在马街书会上也经常见到。还有吹糖人的、玩杂耍的、唱经担歌跳经担舞的、卖花米团的、卖琉璃不对儿的等等。总之,平时不常见的各种民间传统内容,在这里往往会不期而遇。
3.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
以马街书会为核心的说唱文化已经融入宝丰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影响当地民众精神和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实践活动。
2017年,原文化部批准宝丰县设立“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
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涵盖宝丰县全部行政区域,以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依托,通过对以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所依存的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采取科学保护,实现对说唱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的目标。
4.说唱、说唱文化
说唱原是对中国特定传统表演艺术形态的一种描述。现泛指以曲艺(曲艺作为对某种特定艺术门类的专称,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确定的)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形态,如变文、评话、大鼓、弹词、道情、宝卷等。说唱不仅使口头文学得以代代相传,同时对我国章回小说及戏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说唱文化是指以说唱演艺实践为特征,并包括与其相关的民俗事象、文化活动和文化空间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我国传统表演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认知、教化和审美等文化功能。
5.祭火神、拜三皇、祭邱祖
马街火神庙历史悠久。正月初七是“祭火神”的主场,其后一直到正月十三,民众和各地赶会的艺人还要到火神庙祭拜,寻根问祖,祈求一年说唱生意红红火火、全家平平安安。
马街火神庙供奉有三弦书艺人的祖师三皇和河南坠子的祖师邱祖。三弦书艺人敬奉三皇,即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人皇轩辕氏。“邱祖”指邱长春,又名邱处机。据说由他开始才创立了道情和河南坠子艺人龙门派,故被说书人尊奉为“开山祖师”。
6.待客
马街一带村庄的村民,自古至今都有接待艺人的习俗,是宝丰说唱文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同时,他们有“(正月)十三马街会”大于年的说法。马街书会期间,村民不仅义务招待艺人,还筹备丰盛的饭菜、置办酒席,接待
各自的亲朋好友,促进亲情、友情的交流。这些古朴的民风延续至今。
7.对戏
“对戏”是马街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赛戏”。按照宝丰县周边的习俗,庙会刚起会时,都要唱大戏,影响较大的寺庙甚至请两台以上的大戏唱上几天,可达到吸引人气、香火旺盛的目的。同一地点出现多台大戏,为比胜负、较高下,必形成对垒之势,称为“对戏”。
历史上,每年春节,马街村、东彭庄村各“写”一台大戏,正月初十晚上开始唱戏预热。过去没有电,夜晚唱大戏,台口正中及两侧悬挂巨大鳖灯(后来是马灯)照明,里面盛满足以燃烧三天三夜的灯油。锣声一开,两台戏同时上演,观众们喜欢听哪台戏就向那台戏聚集,最终观众多的戏班获胜。
8.拜师收徒
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师傅带徒弟是培养传承人的有效方式。它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旨在彰显艺术的神圣性和严肃性,提醒弟子不辱祖训、遵守师规、虚心学艺。
拜师收徒由引荐师介绍、送保师(见证人)作证,徒弟向老师递交拜师帖,师徒一同向祖师行礼,老师向徒弟授门规祖训。门规祖训包括尊师重友、尊敬父母、身体稳重、言语温和、家门清白、知义报恩、交友信实、谨守学规等等。
曲艺行里的规矩,谁收了徒弟都要交代十三马街书会的事,并带徒弟到会上给会首引荐,同时跟曲艺界前辈见面、拜年、请教技艺,这样艺人赶会代代相传,相沿成俗。
9.亮书与写书
艺人在麦田现场表演擅长的曲目和技艺绝活叫做“亮书”,买卖双方商量好价格、时间、地点、场次的过程叫“写书”或“请书”。“写书”一词并非指著书立传,而是曲艺行当里的买卖,需要有“卖家”和“买家”。
马街书会是曲艺交易的集市,写书者可以从中任意挑选。通常他们以质论价,即通过对演唱者水平的评估,包括唱腔、吐字、刻画人物甚至气质、长相等综合因素的考虑,选择自认为好的,便私下与说书人商议书价。
如果双方不好意思当面开口,且又不愿意让外人知道,就采用在袖筒或衣襟下比划指头“摸码子”的方法,即民间集市交易时讲价的一种“手语”。
谈价成功,“写书”者给艺人一些定金作为路费,同时带走一件艺人使用的乐器或道具(简板或铰子)作为信物,并留下地址。艺人可以继续在书会演唱,等书会结束,艺人如约到写书人家中或其他指定地点演唱。
统筹:石闯 李记波
编辑:高畅韵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