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清晨,寒风刺骨。登封市君召乡李庄村的土路上,一辆满载米面油的货车碾过薄霜,划破山乡寂静。市场监督局扶贫干部张新敏裹紧棉衣,第37次回到这个他扎根两年的村庄。与他同行的,还有登封本土企业七若滋创始人李杰。
一袋米 两代情
到达村中后,他们首先来到王大娘家。推开门,屋内略显昏暗,王大娘坐在有些破旧的椅子上。张新敏快步上前,紧紧握住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温和亲切地说:“大娘,我们来看您啦,马上过年了,给您送些东西。”老人浑浊的双眼瞬间泛起泪光,嘴唇颤抖着说:“张同志啊,你走了这么久,还一直把我们挂在心上,大冷天还送来这么多东西,这份情俺们咋报答呀!”张新敏眼眶微红,轻拍老人手背安慰道:“婶儿,您别这么说,你们过得好就是对我最大的报答。您最近身体咋样?生活上还有啥困难,尽管跟我说。”
接着,他们走进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孩子们怯生生地站在一旁,眼神中既有好奇又有一丝紧张。张新敏蹲下身子,微笑着从包里拿出准备好的文具递给孩子们:“小朋友,要好好学习,以后有啥想要的书,都可以跟伯伯说。”随后,他和李杰与这位母亲围坐在一起,认真倾听她讲述生活中的困难,详细记录从孩子学费到家里日常开销的每一个问题,不放过任何细节。
在此次走访中,张新敏还听说村里有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刚考上大学。这个家庭本就经济拮据,孩子考上大学的喜讯传来,却让一家人陷入了忧愁,因为高额的学费让他们无力承担。张新敏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这户人家。他看着孩子充满渴望又略带忧虑的眼神,坚定地说:“孩子,别担心,一定要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随后,他尽自己所能,为这个孩子送去了一笔助学金,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孩子和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张新敏连连道谢。
告别这几户人家,张新敏和李杰等人又匆匆赶往下一家。一路上,李杰感慨万千,对张新敏说道:“张大哥,今天跟着您走这一趟,我才真切感受到您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以前总觉得做公益就是送些物资,现在才明白,这背后的情感联结才是最珍贵的。”张新敏笑了笑,回应道:“有的乡亲太不容易了,咱们能帮一点是一点。”
在与村民们的交流中,张新敏得知村里正在大规模种植黄精,可销售渠道却成了难题。这让他暗暗记在心里,决心要为村里解决这个燃眉之急。
随着暮色降临,慰问活动接近尾声。张新敏站在村口,望着暮色中的村庄,心中满是感慨。这些年的帮扶,看到村民们眼中的希望之光,让一切努力都变得值得。
往昔岁月 步履铿锵
望着眼前的村庄,张新敏的思绪飘回了2016年3月。彼时的李庄村,贫困如影随形。村里产业匮乏,经济发展近乎停滞。
初到李庄村,眼前破败的景象让张新敏内心五味杂陈,使命感油然而生。尽管只是扶贫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没有耀眼的领导头衔,但他的热情和决心丝毫不减。从2016年3月至年底,他毅然将自己微薄的下乡补助全部捐给了村委。这笔钱虽不算巨额,却饱含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他深知,每一分钱都可能成为改变村民命运的希望火种。
同年中秋前夕,为了让大家能过上一个温馨的节日,他四处奔走联络。在无数次电话沟通与实地拜访后,终于联系到郑州陶老大食品公司。在他的真诚沟通与不懈争取下,公司决定为李庄村的几十户贫困户捐赠月饼。中秋佳节,当村民们接过那象征团圆的月饼时,脸上绽放出的笑容如同秋日暖阳,温暖而灿烂。那一刻,张新敏觉得所有的奔波与付出都化作了满满的幸福。
张新敏想起2017年的春节,那是一个格外寒冷的冬天,村里的孩子们衣着单薄。看到这一幕,张新敏心急如焚,他四处筹集资金,联系各方爱心人士,历经波折,终于在清华园的帮助下,购置了一批厚实的棉衣。春节那天,他带着这些棉衣来到村里,亲手为孩子们穿上。孩子们穿上新棉衣后,脸上绽放出纯真的笑容,那笑容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让张新敏倍感温暖。
在李庄村的两年半时间里,张新敏的足迹遍布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他常常与村民们一同下田劳作,手把手教他们科学种植的方法;为了帮助村里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他四处联系爱心人士捐赠书籍和棉衣。他还记得,在推广新的种植技术时,村民们因担心减产而充满疑虑。为此,他亲自开辟试验田,日夜悉心照料,最终用丰收的成果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2018年11月,他结束扶贫工作回到原岗位,转身投入到长达6年的环保攻坚战之中。即便如此,他也时常向村长、支书致电,关心村里的发展。只要有机会,他必定回到李庄村,为村里的大小事务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也做得格外用心。
张新敏的扶贫岁月,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点滴善举汇聚成爱的暖流,滋润着李庄村的每一寸土地。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温暖而坚定的脚印,成为乡亲们心中永远的亲人与恩人。未来,他也将继续为这片土地的繁荣发展而不懈努力。
记者 袁建龙 文/图
编辑:李佳露
统筹:张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