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正月初七,春节假期进入尾声,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乙巳蛇年 贺岁迎新”手工非遗体验活动也迎来了春节长假里的最后一个项目——“醒狮彩绘DIY”,从窗花剪纸到拓印金箔,站立桌面之上“小醒狮”在节日最后一天压轴登场,为热爱传统文化、喜欢手工活动的市民送上了一份新年“小摆件”。
据了解,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相传由唐代宫廷狮子脱胎而来,五代十国后,随中原移民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起,醒狮在广东出现,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
本次“醒狮彩绘DIY”活动以醒狮为主要元素,使用颜料彩绘,来制作成摆件,使得群众在动手彩绘的过程中,既了解传统文化,又能够锻炼动手能力。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二楼报告厅中,工作人员特意为来参与活动的市民提供了形式各样的纯白醒狮形象,以及五颜六色的调色盘与画笔刷,等待观众朋友入馆挑选,绘出属于自己的“醒狮摆件”。
一来到活动现场,大家就被不尽相同的创意所吸引。有的人拿起绿色彩刷,对着醒狮的头部一顿染色,不一会儿就给它换上了蛇年限定“竹叶青”皮肤;还有的人端起醒狮腹部的“发财”与“好运”字样,从金色染到红色,用吉祥的寓意来表示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因为找不到醒狮的耳朵,我觉得小醒狮是会戴帽子的……”说罢,今年上六年级的小刘同学便开始奋笔疾挥,创作着属于她的醒狮形象。刘同学表示,正是通过参与这次活动,让她对醒狮这一传统文化形象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填色创作收获了一只属于自己的“小醒狮”,这一切让她感到既好玩又收获满满。
随着一个个醒狮填色完毕,新春手工体验活动逐渐接近尾声。从除夕到初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坚守在活动一线,就是为了让市民群众能够在博物馆里度过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生动有趣的农历蛇年春节。元宵节当天,考古博物馆还将继续推出百福风铃DIY手工活动,期待观众入馆参与,为蛇年新春开启绚丽篇章。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