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曾几何时,这样的童谣一响起,浓浓的年味便弥漫开来。商场超市里循环播放的《恭喜发财》,年复一年如约而至,唤醒人们血液中流淌着的过年“生物钟”。去年,春节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更彰显其独特魅力和特殊意义。

然而,关于“年味淡了”的讨论,这些年却一直没有停息。归根结底,是不少传统风俗在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中逐渐退居幕后。贴春联、大扫除、买年货……过去,这一项项习俗饱含着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如今,生活越来越好更便捷,线上下单就能买年货、视频连线取代走亲访友、年夜饭可以去饭店吃、买新衣也不再是过年独有的奖励,许多以往过年的要素变得平常而简单。随着离乡就业越来越普遍,过年团聚的时间也更加有限。反过来,当人们纷纷回乡过年,一些城市的街道也没有了平日的熙熙攘攘。如此种种,在一些人看来,过年的仪式感多多少少打了些折扣。

其实,更多人在用不同的方式,寻找过年的仪式感。每年春节,豫园的民俗艺术灯会都会“火”上热搜,吸引大量市民游客观赏,全市一系列逛庙会、赏花灯、闹元宵等非遗年俗体验活动,都在传递着大都市里的浓浓年味。全家一起去看一场春节档电影、甚至举家出游,也成为不少家庭过年的新选择。年轻人在社交平台聊春晚、制作拜年视频,集福、发红包,又何尝不是一种过年的方式?

习俗在更新,过年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却始终不变——说到底,这年味就是喜庆和团圆,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新时代、新技术,给过年赋予了新形式,也为年味带来了新内涵,年味更加丰富了。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构成年味的一个因子,如果觉得年味淡了,不妨就用自己的方式让年味浓起来。正如一些网友所说,“小时候享受年味的我们,已经成为制造年味的人了”。

春节假期,你怎样寻找属于自己的年味?

(原题为《从小享受年味的我们,如今要如何制造新的年味》 作者 吴頔 来源 上观新闻)


统筹:陈若松
编辑:左海涛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