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朋友圈”正在年轻人和父母长辈间存在一种反差趋势:一边是很多年轻人设置的仅三天可见,将自己的生活小心藏起,另一边是十分“敢晒”的父母们“一天三条不嫌多”的密集分享;一边是年轻人经过剪辑与修饰的“精装朋友圈”,另一边是长辈们极度坦诚的生活分享,养生小段落、快乐出游记、儿孙齐满堂……各类生活点滴,都是他们直接拿来发“朋友圈”的素材。

这其实与他们对如今高速发展的数字化社会越来越高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有关。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银发人群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达3.29亿,月人均使用时长129小时,其中短视频和即时通讯位居使用时长的前两位。可以看出,一些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不仅是年轻人记录生活点滴的工具,也正在成为老一辈人分享生活、表达情感的新窗口。

而窗口背后,是他们内在社交需求的一种反映。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交圈子可能会逐渐缩小,孤独感也可能随之增加。“朋友圈”恰好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够持续地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并且通过分享生活点滴来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链接。

比如分享养生知识可能表达了对健康生活的关注;展示旅游经历则是为了传递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记录家庭团聚时刻更是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这些看似琐碎的内容,实际上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寄托。更重要的是,父母长辈们也能从这诸多分享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感,在自己开辟的“精神阵地”中感受到互联网文化的吸引力。

如今,许多年轻人都希望对外展示出的是自己最完美或最理想化的一面,因此会“精装修”发到朋友圈的每一张图片。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社交状态,每个人都有设定自己社交标签的权利。但父母长辈们那些不怎么修饰的朋友圈,那些琐碎平凡的日常分享,我们好像总能很轻易地窥见更幸福更豁达也更真诚的心境。这种没那么精致却又很丰富的状态,其实恰恰才是生活本真的样子。

最近,有不少网友开始“考古”父母的“朋友圈”,在一张张照片中看到儿时的自己,画质虽有些模糊,但父母那份真挚的爱却格外清晰。也有网友分享,长辈们总是在用很认真的文字回复着自己每一条朋友圈,即便只是随手转发的链接。其实我们身边的长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或许不熟悉互联网用语,也不懂什么是玩梗,但他们只是真诚地分享着自己的生活,也同样在真诚地关注和祝福着小辈。

翻看他们的朋友圈,或许会刷到很多轻松惬意的美景生活照,也或许会看到一些年轻人不屑于打开的“心灵鸡汤”,甚至或许会有很多不是真理的“真理”。但也许他们的分享里,不乏对年轻人有益的内容,我们的许多困惑,或许真的就能在那里找到答案。

不过,线上的交流虽然温馨便捷,线下的交流却会更加温暖。趁着过年回家,不妨多为他们的朋友圈点点赞,也坐下来和他们多聊聊自己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用心去感受那些浓浓的亲情。

(原题为《不妨多刷刷父母的“朋友圈”》作者 邢妍妍 来源 光明日报)


统筹:陈若松
编辑:周也琪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