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音频
在农历腊月里,全国各地都有吃“腊八粥”这一习惯,几乎可以说是全民的风俗。到现在在北京,一逢进了农历腊月,各粮食店就开始供应各种豆米混合在一起的粥食,称为“粥米”。腊八粥的起源开始于佛教徒,他们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这天,寺庙里僧众把斋粮煮成粥来供佛。斋粮是募化来的,各方施舍包括各种米粮杂豆,所以煮起来就混在一起,于是流传到民间,也效仿这个样子。
为什么这天供佛一定要用粥?其故事是这样,据萧梁时僧祐(yòu)撰《释迦谱》卷记载了师法牧牛女人用乳糜供佛的故事,“糜”就是粥。僧徒们为什么要烧粥供佛,这是由中国僧徒创始的呢,还是沿袭来自印度?这就无从考证了。根据中国记载,最早是宋代,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条:
“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漫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可见腊八粥在宋代已经普遍流行,所以其起源当更早。至于俗谓“腊八粥”就是“七宝五味粥”,只说是用“果子杂料煮粥”,但内容究竟是一些什么?《东京梦华录》中并没有说清楚,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上却记得很明白:
“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xùn)、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当然这些东西混在一起并不能煮成粥,主要用料米却没有写进去。但可见这腊八粥是相当精细的。
元代人吃腊八粥的记载还没有找到,不过可以相信也大致差不多。传到明代,据明刘若愚《明宫史》火集《十二月》条:
“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日,加粳(jīng)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yǒu)、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夸精美也。”
《明宫史》所记虽宫廷内部情况,不单“供佛圣前”,连“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
记得幼年时,曾见乡间老太太用腊八粥抹在自己家里的梨树、枣树的树杈上,嘱愿它来年多结果子,也把腊八粥抹在灶门口上,这大概是给灶王爷吃的。这也说明从明代至今在民间习俗上,大致相关无几。清代情形,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条:
“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zhēn)穰(ráng)、松子及白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这比《明宫史》所叙又加一些品种,但总的仍是宋周密《武林旧事》说的范围。所以从历史看,吃腊八粥这一习惯,历宋、元、明、清迄今而未变,真可算是传统习惯了。
当然,民间一般吃腊八粥只是风俗习惯,谁还想它是来源于佛教,有的地方,只认为吃了腊八粥,也就是说春节将临,农事已完,带有庆丰收的意思。江苏有的地方,用白果、花生、莲子、红枣、板栗诸般果实,和上姜桂调味品,掺在米中煮成,谓其温暖滋补,可以祛寒。扬州地方,在腊八这天,除了烧煮甜腊八粥外,还有用青菜、胡萝卜、豆腐、雪里蕻、黄花、木耳切丝炒熟,和于白米煮成了的粥中,谓之咸腊八粥。
腊八粥只是一味食品,细究之,它关系到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并不简单。
(作者 周绍良 来源 作家美文微信公众号 主播 汤般若 制作 王宜谦)
欢迎爱读书的你加入正观好读又读社!好读又读,“阅”来“阅”好!
编辑:许怡童
统筹: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