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郑州奇遇记系列报道
他把太极拳打出“文化范儿”
单鞭、搬拦捶、白鹤亮翅——这是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也是拳拳入心的哲理。
冬日清晨,二七区一处不起眼的练功场,是郑华南的太极“江湖”。72岁的郑华南正与一名弟子对练推手:两人手臂交触,动作缓慢却绵延有力,像江河暗涌,又如春风拂柳。一场无声的交锋中,既是力道的博弈,也是心境的较量。
郑华南步伐沉稳如磐石,年轻弟子数次试图发力,都被他轻描淡写地化解,如流水般柔和却瞬间反击,使对方无力招架。“推手不是力量的较量,而是一种内在的感知,需要通过心境来感受对方的动向,通过借力打力,将对方对抗之力化解。”郑华南收手后说道。
这里,没有刀光剑影的较量,只有传承百年的太极拳文化和一代代学员对健康与平和的追求。从烽火岁月中的郑悟清,到当下的郑华南,这个普通的家族用他们的故事诉说着太极文化的薪火相传。
太极拳世家的薪火相传
郑华南的故事,还要从他的爷爷郑悟清讲起。郑悟清是赵堡太极拳第十代传承人,祖籍河南温县赵堡村。他从小患病,一度以为不治,29岁时开始练拳,却因此获得了新生,身体得到康复,并走上了一条传承和弘扬太极拳的道路。
20世纪30年代,郑悟清带着家人去往西安。在这座古城,他凭借精湛的太极拳技艺,在西安国术馆兼职。其间,他教授的不仅是修身养性的技艺,更是能打能战的实战技击。他将太极拳的技击之法融入训练中,帮助学员提高身体素质和作战能力。在烽火岁月中,郑悟清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力量。
“爷爷常说,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赵堡太极拳的精髓不仅在于技击,更在于它是一种哲学,是养身修心的智慧。”郑华南回忆道。从小在爷爷的教导下,他便知道太极拳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1953年,郑华南出生于西安。在兴庆宫沉香亭,年幼的他常看着祖父一遍遍演练云手、金鸡独立等招式,或教授学员推手技法。从模仿动作到体悟拳理,在耳濡目染中,郑华南逐渐对太极拳独有的韵味痴迷。
1980年,郑华南陪同年迈的爷爷郑悟清从西安返回河南温县赵堡村,在当地一家工厂做了一名普通工人。无论多忙,他始终不忘练拳,每天清晨或傍晚,郑华南都会在厂区附近的空地练习太极拳,坚持不辍,流畅的招式和刚柔并济的动作,吸引了不少邻居和工友驻足观看。
致力于推广太极拳
退休后,郑华南举家定居郑州,开始了另一段人生。为了让更多人系统学习太极拳,2013年,郑华南创立了“郑悟清太极拳郑州二七区辅导站”,专心致力于太极拳的继承、整理、研究和推广工作。
“赵堡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重要养生拳术流派之一,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坚持传统和原生态,讲究行云流水、轻松自然、伸展大方。”在郑华南看来,赵堡太极拳不仅是武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用阴阳的调和来寻找身心的平衡。
他将这一理念浓缩为:“中正平圆为原则,轻松自然为方法,柔中求刚为功用,延年益寿为目的。”这些年来,他不仅以此为准则练拳,更以此为核心传播赵堡太极拳的精神。
郑华南的弟子刘涛,48岁时因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身体亚健康,颈椎僵硬、腰部疼痛、精力不济成了常态。5年前,他开始跟随郑华南练习太极拳,每天早中晚各练三次,每次半小时。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刘涛的颈椎疼痛彻底消失,腰椎更加灵活,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他感慨地说:“太极拳不仅强身健体,更让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和解,找到内心的平静。”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练习太极拳,让很多人有了治愈身心的收获。
让赵堡太极拳走向世界
作为赵堡太极拳传承人的郑华南,学员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远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他传承发扬的“郑悟清太极拳体系”,不仅在线下教授学员,还通过网络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到赵堡太极拳的独特魅力。通过这样的努力,这门拳术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
郑华南始终认为,文化的力量在于传承与创新,一套拳法,不仅传递力量,更传递文化的根与魂。
如今,赵堡太极拳已经不止是一种养生与技击的拳术,更成为一座连通古今的桥梁,并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更多人感受到太极拳的魅力,也见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记者 刘伟平 朱翔宇 文 马健 图
统筹:王绍禹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