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新省会——郑州(1948-1958)》新书品读会在郑州图书馆举行。该书作者婴父携同河南省档案馆馆长李修建、深圳大学教授王鲁民、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阎铁成、摄影家于德水、郑州大学教授郑东军、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郑雄、文化学者曹亚瑟、郑州图书馆原馆长李红岩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此次品读会,围绕郑州的历史变迁、城市文化以及该书的创作特点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新省会——郑州(1948-1958)》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一部非虚构类城市文化读物,它延续了婴父一系列城市文化读本的风格,为读者细腻描绘了郑州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省会城市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峥嵘岁月。书中既有历史关照下的共性、现实思考的深度,还兼具了学术专业的高度。
品读会中,婴父首先阐述了自己的创作初衷。“我出生在郑州,成长在郑州,回报社会有所贡献也是在郑州,对郑州的感情是不言而喻。创作这本书,最初是想回答自己对郑州历史的疑惑,比如省会为何要迁到郑州,郑州解放初期是什么样的面貌等。”他提到,书中的12个章节涵盖了郑州当代史研究的多个重要专题,如纺织城的建立、苏联专家对郑州发展的影响等,为此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做了很多采访和研究。
“没有一个历史事件,没有一个历史细节是我捏造的。”婴父说。他希望通过这本书为郑州的城市形象塑造添砖加瓦,也为郑州的历史记忆留下一份真实记录。
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郑雄对婴父的非虚构文学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婴父在后记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的三个方面——史、识、诗,很有见地。“史”指非虚构写作大多数属于跨界写作,要求忠于史实,熟悉史籍;“识”指以史为据,发微抉隐,有所创见;“诗”则是形容文本应有的文学特征,要求使用文学语言,让历史的呈现更加生动鲜活。
深圳大学教授王鲁民则对婴父的家乡情怀表示了敬佩:“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乡有特殊的感情,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生活中有时候会忘记。婴父对家乡情感的单纯性非常难得,这体现在了他的创作之中。他把郑州的历史进程,通过文字和一些特殊的处理,写了出来。读这本书,仿佛真的能够听到历史的车轮轰轰驶过。”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阎铁成也从宏阔的场景描写、真实可信的内容、通俗形象的语言等多个方面对本书进行了评价。他认为,该书在大的历史背景中穿插小特写,场景宏阔又不失细腻,且包含了大量一手资料,视野开阔、观点客观、立场正直,真实反映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学家可以从中找到研究线索,文学家能欣赏到优美的情节,民俗学家可以观察到历史场景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通俗形象的语言也使得这本书更加贴近百姓生活,让更多人能够读懂并喜欢这本书。”阎铁成说。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