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的李先生因手机没电,于是扫码租用某景区内“×借”共享充电宝。过了1小时15分钟,李先生归还充电宝时发现自己竟被扣20元。其表示,“以前共享充电宝1小时收费两三元,这次没想到涨价这么多,1小时收10元。而且不满1小时按1小时计算。”不久前,京津冀三地消费者协会组织发布了共享充电宝消费调查结果,有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共享充电宝收费不合理。(12月11日《法治日报》)

共享充电宝创造之初,是为了与人方便,解人们手机缺电的燃眉之急;与此同时,开发运营方也可通过租赁服务获得相应收益,可谓一举两得之举。 

然而,随着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该领域各类乱象频出。在第三方投诉平台,目前涉及共享移动电源相关的投诉超2.6万条。这不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还影响新消费模式健康发展。

细究之后不难发现,部分共享充电宝企业的确“背刺”了消费者。一来,共享充电宝“身价”不断上涨、计费规则不够公平合理。起初,共享充电宝费用多为1元、1.5元每小时,现如今,费用多为4元起步,价格翻了三四倍。不仅如此,消费者若是迟一秒归还,运营商则会按照半小时收费。

二来,共享充电宝含有隐藏消费陷阱、违法收集使用信息。消费者在租借共享充电宝,以及完成付款操作过程中,莫名被额外扣费,且运营商也未进行明显提示和告知,有时甚至会弹出抽奖页面,让消费者填写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敏感个人信息。有业内人士透露,这些信息很可能被收集并打包出售给广告主,消费者则会因此频繁接到各种推销电话,影响正常生活。

共享充电宝刚出现时,相关企业通过补贴,让消费者渐渐养成“出门不带充电宝”习惯,可现如今,消费者已经养成习惯,企业则开始通过涨价收割消费者回本,吃相未免有些难看。当然,消费者也会权衡利弊,若部分共享充电宝仍“背刺”消费者,那么,消费者也会再次养成“出门随身带充电宝”习惯。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消费者与相关企业双输局面。

共享充电宝行业乱象频发,主要在于竞争激烈与运营成本攀升。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共享充电宝行业覆盖点位数已达到404万个。激烈竞争之下,共享充电宝企业便通过涨价、设置消费陷阱等方式,缓解盈利压力。当然,也不排除部分企业仍在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诚信经营。

眼下,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共享充电宝行业规范,完善售后服务;监管部门也应当加大监督力度,确立清晰的计费标准、合同条款内容等。

总而言之,坚守“共享”“应急”初衷,消费者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共享充电宝企业才能持续获得收益,新消费模式才能健康发展。(正观评论员 任思凝)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统筹:陈若松
编辑:韩静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