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碧水万古流】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十周年”系列报道
我迎“南水”出干渠
核心提示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为沿线城市的郑州实现同步通水。十年来,一渠清水永续北上,源源而流润泽绿城。
值此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际,本报推出【一渠碧水万古流】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十周年”系列报道,记录郑州人与“南水”的故事,展现“南水”入郑过程,讲述通水十年来南水北调给郑州带来的深刻变化。
清晨,家住秦岭路汝河路附近的市民小晗打开水管接水煮粥,清澈甘甜的水熬出来的粥口感黏稠香甜。“以前喝水都要放点茶叶,遮遮味儿。现在喝的丹江水,口感真好!”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开始为郑州市供水,如今郑州主城区九成以上的生活供水都是“南水”。那么,“南水”沿着总干渠千里迢迢流入郑州后,又是怎么流入居民家中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作用。
走进小晗家附近的中原西路泵站,旁边南水北调总干渠内清水缓流,微风拂过,水光潋滟。巨大的泵房内数台机组同时运转,轰隆作响。“南水”从总干渠分水口门流出后,经过的第一关就是泵站。泵站将水提至输水管道,水通过管道流进水厂,经水厂处理后流进千家万户。而“南水”从干渠流出后,泵站工作人员就是它们的第一批迎接者。
泵站新兵成长记
在中原西路泵站,要迎接的是从南水北调中线23号分水口门流出的“南水”。90后王琳珺是中原西路泵站的守泵人,在这里工作已有6年。初见王琳珺,她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拿着测温枪,和同伴正在对运行的机组进行轴承温度的监测。
王琳珺(前)对正在运行的机组进行监测
“咱们中原西路泵站一共有8台泵,2014年12月开始向柿园水厂供水,2015年1月开始向常庄水库充库调蓄供水,2015年6月开始向白庙水厂供水,日均向柿园水厂、白庙水厂供水近6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2亿多立方米。”伴着机组的轰鸣声,王琳珺一边监测,一边大声介绍着。
这些工作忙完,来到高低配电室,王琳珺摘下安全帽,抹了一把汗。别看她现在对泵站一切都了如指掌,可谈起刚毕业来到泵站工作时的情景,她直言“千头万绪,不知从何下手”,单位安排的“传帮带”老师傅给了很多帮助指导,而她自己下班后也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学习,从一名泵站“新兵”逐渐成长为行家里手。
千百个“24小时”
“泵站工作需要24小时不间断值守,因为控制闸门、观察水位、检修设备、登记日志等泵站管理的日常工作很琐碎,必须24小时有人在岗,一旦出现机器故障等突发情况,必须及时处理。”王琳珺拿起操作台上一本值班运行记录,里面详细记录着这座泵站的千百个“24小时”,“每个小时都要填一次,有情况更是要马上记录和上报。”“琳珺的耳朵特别灵。”身边一位工作人员说,王琳珺总能根据听到的声音分辨水泵气蚀和正常运行发出的声音,即使在嘈杂的水泵层,她也能听出问题所在。不仅如此,在日复一日的探索和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中,王琳珺总结出了一套“看、听、嗅、摸、测”的监测小技巧,这套方法在同事中广为流传。
除了扎实的专业基础,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也是她成长的重要推动力。“泵站工作任务
守好“南水”出渠第一关
王琳珺来到中原西路泵站工作时,泵站已经平稳运行了4年。对当时的王琳珺来说,她的责任、使命和老师傅们一样,守好“南水”出渠后的第一关,保障泵站平稳运行,确保“南水”安全流入千家万户。“新人”快速成长,才能保证泵站持续有效稳定运行。
丹江之水自南来,奔流至此润绿城。10年来,中原西路泵站每年供水量保持稳定,2014年至今,供水量累计18.656亿立方米,供水新动脉为受水区的生产生活注入了强大活力。
据悉,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郑州境内共设置7座分水口门,郑州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共有7处提水泵站,输水线路16条,分别向10座受水水厂供水,向4座调蓄水库充库。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上连总干渠,下接水厂,工程的平稳运行是百姓顺利喝上丹江水的重要保障。”郑州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运行保障科科长许彦鸣说,所有工程运行管理人员将一如既往做好“南水”的迎接和输送工作,确保一泓甘甜润民生。
记者 董艳竹 陶然 文 徐宗福 图
(来源:郑州日报)
编辑:宋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