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什么资源都想着先存上,手机里的东西都不舍得删……如今,很多人都陷入了喜好电子囤积的怪圈。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0%的受访者都有数字囤积的习惯。53.3%的受访者感慨数字囤积是一种心理安慰,“存上就尽在掌握中”。54.6%的受访者建议囤积前理性评估判断数字信息的价值。
囤积是一种应对现实的必备技能。现如今,有人“攒攒攒”,旧物难舍;有人“买买买”,新物不断;还有人“点点点”,见好就“收”。后者,说的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被各种图片、音视频、聊天记录塞得满满当当的“电子囤积”。
舍不得删除的电子物件,一部分是解决内心需求的“情感性存储”,承载着回忆和感受,删掉它,就好像删掉了一段记忆;另一部分则是提升安全感的“工具性存储”,囤积知识信息,删了就怕到时候会用到。可问题是,“到时候”是什么时候?真正用得上的有多少?看似必要的囤积,实际上多躺在收藏夹里“吃灰”,在清理手机内存时,被简简单单地“一键删除”。
一些时候,“电子囤积”带来的不再是获得感,而是深深的无力感——持续累积数据且删除困难,焦虑被营销且狂轰滥炸,极易给人带来心理压力,甚至是过度焦虑,严重者还可能构成囤积障碍。这时,就需要给心灵来一场痛痛快快的“断舍离”。
根治“电子垃圾囤积症”,首先要做好判断,理清内心真正的需求,看清自己与物品的本质关系;其次,要做好分类管理,按需收藏,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最后,要及时调整,如增加体验式消费等,减轻电子囤物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如果身边亲友有过度的囤积行为,应积极沟通、正向鼓励,用爱和宽容消融不安。
物品并非心灵的解药,留下那些真正触动内心的物品,才能让身心轻盈,更好出发。信息的海洋里,“电子水滴”永远不嫌多。保持平常心,尝试断舍离,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独立的个体,而非信息的奴隶。
把垃圾丢掉,将宝藏珍藏,让手机清爽,还心灵一片清明。(正观评论员 韩静)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统筹:陈若松
编辑:周也琪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