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郑州商学院书香校园阅读经典工程系列讲座之《朗诵艺术的“从读到说”》在郑州商学院图书馆开讲,河南省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会长、中国话剧金狮表演奖获得者于同云从“何为‘朗诵’、‘读’与‘说’的区别、言为心声,意在言先”三个角度系统论述了朗诵艺术的看法,并就读书这件事与同学们交流了看法。

本次活动由郑州商学院主办,是郑州商学院“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系列举措中的又一力作。

于同云

阅读是朗诵的基础

讲座伊始,于同云老师以“什么是朗诵”为引,指出朗诵是一种说话的艺术,是一个人对历史、社会、自然、生命、爱情等主题的切身感受与解读。作为一种高级的艺术形式,朗诵作品就像一棵果树,情是朗诵艺术的根,言是树的枝叶,声是花朵绽放,果实是作品的思想内涵。朗诵不是有感情地读出文字,而是在大量且深入的阅读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揣摩作品并烂熟于心,才能找准朗诵的态度,摆脱读书腔调的习惯,走出文本诵读中的固定调式的误区,跳脱情绪状态化的魔怔,从而让朗诵悦耳,入心。

于同云强调,朗诵是一种高级的语言艺术,需要朗诵者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修养、舞台表演艺术修养和政治思想修养。基于此,他对郑州商学院以书香校园阅读经典工程带动师生广泛阅读、深入阅读的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交流中,他指出,大学生只有通过广泛且深入的阅读,才能细致而充分地理解作品。

他以广为人知的《木兰辞》为例,指出如不能深入阅读,就很难把握“当户理红妆”“当窗理云鬓”等的差别和其中蕴含的不同的情绪体验,从而也不能很好地用声音来表达作品。

现场听众参与互动

朗诵是一种生活语言逻辑的表达

“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朗诵是用声音来传递作者的情感,朗诵者在表演时要“忘记文字,忘记声音,忘记嘴巴”,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朗诵者在朗诵时就是作者本人,要回归到作者生活的当下,充分体味作者讲这些话时的场景与心情,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进而动态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于同云老师认为,这些情感的把握除了阅读和体味,还要朗读者扎根于生活。在生活体验中把握到的情感才是有根基的情感,除了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也能与听众形成共鸣。艺术永远来源于生活。因此,他寄语广大青年朋友,要学以致用,将阅读中感受带入生活中去体味,还要用生活来反哺阅读。

在了解到郑州商学院为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而建立起“名家讲书”“郑商百家谈”“我的读书故事”三个主体活动,引导学生听专家解读,谈学以致用、讲读书体验时,于同云老师表达了深切的认同。他表示学校的这些做法是符合阅读逻辑的,先阅读、再实践、然后输出,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读入心入行的一个过程,朗诵者也应当尊崇这个逻辑,才能将书面文字变成生活逻辑的表达,走入到艺术的更高处。

现场听众参与互动

青少年应在朗诵中培养文化自觉

“这次来郑州商学院和大家交流语言艺术,我特别高兴、特别荣幸。因为巩义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地方。有太多的文人墨客从这里走过、在这里驻扎,在这里写下了优美的诗篇文章。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传承这种文脉,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提升朗诵的能力、培养诵读中华经典美文的爱好和自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于同云表示,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对推动全民阅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郑州商学院扎根小城办大学,不急功不近利,五年如一日地开展阅读推广,这种坚持和定力值得大家学习。在这种氛围的滋养下,青少年学生日受其精,月润其华,必能形成文化自觉与自信,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通讯员 李晓琴)


统筹:王长善
编辑:孙露青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