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陕北说书人熊竹英抱着三弦走上舞台时,台下掀起夹杂着掌声和欢呼声的巨大声浪,让他的心脏也一阵阵收缩和发烫。这是他从艺32年来,鲜有的热闹场景,却在2024年频频出现,场场火爆。

图片均来源于受访者

“其实当时游戏配音录制只花了2个小时”,完成配音之后,熊竹英一度并未将这个事情放在心上,直到2024年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犹如一场跨越千年的神话之旅,各种隐藏关卡中融入的如陕北说书等中国各色非遗文化接连出圈。

游戏第二章里《黄风起兮》曲调一响,无头菩萨怀抱三弦边走边唱,诡谲的词曲混合着西北方言独特的韵味,让游戏视角伴随着漫天黄沙铺陈开来,给全球玩家带去了极大的震撼,直呼“吟游诗人”“中国rap”“让人头皮发麻!”

“一曲成名天下闻”。游戏片段的爆火,使得“陕北说书”这一艺术形式和为该片段配音的陕北说书传承人、陕西省曲协副主席、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熊竹英迅速被更多人所熟知。接连不断的演出邀请和采访邀约,让他应接不暇。

“接受的采访估计得有上百场了”,他告诉正观新闻记者。


1                        
游戏配音带起了陕北说书热                     

“唱词的长短、押韵经过了反复打磨,角色人物的唱腔风格比较悲切,发声要体现苍凉感。”经过现场词曲融合,熊竹英唱出了如今火爆出圈的《黄风起兮》。

正观新闻:您和黑神话悟空是如何结缘的?

熊竹英:大概是2022年的夏天。当时《黑神话悟空》创作团队找到了我,希望我为游戏配一段音。《黄风起兮》的词他们团队已经写好了,期间我从韵律押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也尝试了多种演绎方法。

在北京录制当天,他们给我大致讲解了一下游戏情节。因为录音棚里演唱,不像登台表演那样一气呵成,需要分小节。对于每一小节的强弱快慢、呈现出的感觉,主创团队都有比较明确的想法,我也根据要求不断调整感觉。经过2个小时左右的录制,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大家现在所听到的效果。

正观新闻:网上对这个游戏角色讨论度很高,您了解过这个角色的背景资料吗?

熊竹英:我个人是不太了解的。首先是我没有玩游戏,其次是录制时,对方也没有明确告知我说这个角色是怎样的人物。不过这么火,我感觉大家对传统文化还是挺喜爱的。

正观新闻:您有没有想过游戏会这么火爆,角色的出圈带给您哪些影响?

熊竹英:其实录完以后我都快忘了。到了大约2023年9月,对方给我发消息说游戏宣传片上了德国游戏展,宣传片里这段陕北说书的反响很好,我才又听了听,感觉还不错。

这个片段火了确实有挺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确实给我本人带来了流量,再有就是演出和采访变得特别多,近段时间参加了不少电视栏目、公益节目等的录制,线上线下采访大约也有上百场。

正观新闻:这个热潮,有没有为陕北说书的圈子带去一股暖流?

熊竹英:这次突然出圈,让全国各地包括国外很多朋友都喜欢上了陕北说书,这是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

很多同行包括老一辈的艺人,见面或打电话跟我聊,都觉得很欣慰,说“你把陕北说书带出圈了,让大家都火了一下。”近期因为这个游戏,大家的工作都多了不少,包括演出费都比之前高了。

我也特别希望大家抓住这个势头,共同进步,让更多的艺人都火起来,让更多的人有饭吃有活干,这样真正的艺术才能持续地流传下去。

2                        
因艰苦一度想放弃说书                    

“曾经很多次都打算放弃说书改行,父母和亲戚也都劝我不要说书了挣不到钱,去学个油漆工电焊工都行,但最终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没离开这一行。我想的是,一辈子干好我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就行。”

正观新闻:您是因何步入陕北说书这个行当的?

熊竹英:我17岁开始学陕北说书。当时我身体弱、个子矮,读完书后面临着上山劳动干活,父母舍不得让我去。刚好在我们村的庙会上碰到了我师傅在说书,而且当时我师傅已经比较有名气了,他们就说“你不如去学个说书”,于是东拼西借凑了300块钱交学费,让我跟着师傅学艺去了。

之后的两年,我就开始学说书,赶场子。那个年代说书听众尤其是农村的观众比现在要多得多,我们每去一个地方,都能围上来一大帮子听众,每次师傅表演的时候,我都坐在台下去看,去学。

从19岁离开师傅,到如今其实我始终在学习,因为有太多好的词句、段子、表演需要去消化吸收,包括随着人生阅历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一些曾经不懂的东西,现在才开始慢慢理解感悟。

正观新闻:出师之后的演艺之路顺利吗?

熊竹英:并不太顺利,最初走街串巷也找不到太多表演机会,受过很多冷眼。直到2000年左右这段时间,工作之余我还会上山种地放羊,收入少得可怜。

中途好多次打算改行,当时父母亲戚也劝我,说书挣不到钱,不如去学个油漆工电焊工之类的,但我最后还是不忍心放弃。因为我喜欢说书,而且我这个人很传统,就想着一辈子干好我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就行,好在还是坚持下来了。

正观新闻:您人生之路上,有没有一个对您影响和帮助特别大的人?

熊竹英:那应该是我的一个师兄,他真正让我的命运产生了改变。

2008年之前,我一直在我老家榆林市横山双城乡沈家壕村住着,平时就在周边的庙会市场上说书,活动范围仅仅在老家一带,基本没怎么出去过。直到2007年,我这个师兄找我一起去探望师傅。路上他跟我推心置腹,说老家教育条件不行,最好带上孩子搬到县里去住,能更好培养孩子。但当时我有些胆怯,觉得说书赚不来钱,养家糊口都困难,不敢出去。

他当时就说:“你尽管来,你生活不下去还有我,我给你撑腰!”

这才有了2008年我带着家人进城,让孩子到县里读书,包括2009年我自己也应聘到了文化馆工作,我觉得他是我人生的引路人,可以说是转变了我的命运。

3                        
希望艺人能有更多展示平台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刻意创新,而是做到守正创新”,熊竹英说。


正观新闻:之前有过诸如此类跨界合作的创新吗?

熊竹英:其实曾经有过很多尝试。譬如和苏州评弹、常德丝弦进行过合作,也和宋小宝合作过一曲rap融合说书的作品。

每次融合都有新收获,不仅能够赋予陕北说书以新的形式和生命力,也能推动更多年轻人发现传统曲艺的魅力。

正观新闻:您认为在当下社会,陕北说书如何保持生命力呢?

熊竹英:守住这个底子,稍加创新,一点一点地去践行。

传统的东西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自身独特的魅力,刻意去改变创新,反而不被人接受的。更有可能改成四不像,脱离了本质。

所以还是要细水长流,慢慢摸索。我也会尝试去和更多的元素融合,说不定哪天还会擦出更高的火花。

正观新闻:如果这波流量褪去,热度不再,您会觉得失落吗?

熊竹英:虽然目前热度很高,但不管别人咋样说,我自己始终很冷静。因为我知道我是咋样个人,是干咋样的行业,对于我来说,现在只是需要忙一段时间,接下来,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坚持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说我的书,干好自己喜欢的事,这样也更适合我。

正观新闻:如果给人生划分阶段,您会怎么划分呢?

熊竹英: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学艺到离开师傅自己讨生活,这个阶段算是初期阶段。

2008年搬到横山后,作为特殊人才被招聘到横山文化馆,有了一份生活的保障,之后越来越好,不断走上更大的舞台,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我觉得这是一个阶段。

原本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已经获得了很多人都难以到达的成绩,也没想到会因为游戏突然出圈,这可能会是一个新阶段的起点。

正观新闻:对于今后您有怎样的规划或者想法吗?

熊竹英:我还是那句话,守住老底子,去尝试和更多的元素接触、融合、创新。

同时也期待这波热度能让更多的艺人们都火起来,热热闹闹的,有展示平台,有收入,这就是我十分希望看到的一个发展状况。



统筹:石闯 李记波
编辑:孙露青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