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时用工作号对接工作,下班后用生活号记录生活。”入职季来临,不少年轻人提前准备专用于工作的微信账号,有人甚至嫌切换账号太麻烦,索性准备两部手机,以求在工作和生活间划出一条清晰界限。
移动设备带来了深刻变革,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降低了沟通成本,五花八门的社交平台让分享生活成为日常。在智能手机尚不发达的年代,“八小时”内外相对分离,工作生活各自安好。而如今,一部手机就可随时随地接收任务、处理文档,工作时间也随之延长。不少“打工人”吐槽工作群越建越多,非工作时段也会冒出各种活儿,“上班时间在上班,下班时间还在上班”。加之,随着年轻人隐私意识提升,并不愿意工作圈与生活圈过于重叠。因此,很多人准备一部私人手机休闲娱乐,另一部应对工作,以求在心理层面实现工作生活的“隔离”。
心态不难理解,但这番操作实际上又能有多大用处呢?即便是两个微信号、两部手机,该回的信息不可能视而不见,会响起的电话还是会响起,需要完成的任务还得完成,工作时间拉长、休闲时间缩水是肯定的。再者说,强行设定的隔离,可能让心理清爽,可事实上也隔绝了生活圈与工作圈碰撞火花的可能。也不乏有人一早准备了俩号,小心谨慎地分组归类,结果发现工作圈并非洪水猛兽,“切换账号”的尴尬、徒增的焦虑与疲惫,远远大过所谓“形式隔离”的获得感。说白了, “两个微信”这无奈之法,就像“安慰剂”,设置当然是个人自由,只是恐怕根本没多少实质作用。
“两个微信”背后,职场人真正抵触的是网络时代的“超长待机”,是无时无刻不在的碎片式消耗。没谁愿意在几个账号间来回折腾,大家更渴望的,还是上班期间高效工作,下班后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跟空间。而这,个人所能起到的作用恐怕有限,更需要企业自觉厘清工作边界,法律加大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说到底,技术进步、通讯发达是为了解放人类。给足人文关怀,让职场人摆脱“休而不息”的困境,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心理才能更松弛、工作才能更高效。
(原题为《读懂“两个微信”背后的无奈》作者 高源 来源 北京日报)
统筹:陈若松
编辑:杨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