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者,在乎民也。

“四下基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

把心贴近人民。作为郑州市的中心城区和老城区,管城回族区是如何深入践行“四下基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可以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一份调研报告中窥见一二。


奋力争当中原“四下基层”的领头雁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创举。  

近年来,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坚持务实重干,奋力争当中原“四下基层”的领头雁,开创了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复兴繁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喜人局面,让群众深切感受到落实“四下基层”带来的实效实惠。

真抓实干合力践行“四下基层”

管城回族区是拥有3600年历史的商代都城。全区上下联动、合力践行“四下基层”,做到“四坚持、四着力”。

——坚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着力办好“小巷先锋课堂”

紧密结合基层实际,融合推进“四下基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创建“小巷先锋课堂”,作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将课堂搬到街头巷尾和党员群众身边,有效破解了小巷党员群众教育“四难”问题。

一是搭建平台,破解无阵地问题。在全区12个街道先后建立“小巷先锋课堂”,项目包括面对面课堂、银龄先锋课堂、繁星课堂、小巷先锋剧场、暖心服务驿站、积分转化超市等,构建体现新时代和基层特色的党员群众宣传教育阵地。

二是建强队伍,破解无师资问题。在邀请专业讲师讲授主课程的同时,要求干部上讲台,并发掘和培养身边的讲师和专家,从区委班子做起,由区委班子成员、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班子成员、社区书记带头,带领“五老”人员、先进模范人物等,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500余人宣讲团,使其成为小巷党员群众教育的师资力量。

三是创新形式,破解单一枯燥问题。精心打造线上“直播课堂”,设立“小巷直播间”,采取“室内解读+外景访谈”形式,组织优秀党员、群众骨干开展线上直播,实现党员群众教育零距离、云共享;实施数字赋能治理、星光视窗展播,开发“幸福小北”等党员群众教育小程序,推动党员群众教育全天候“线上”运行。精心打造线下“情景课堂”,开办小巷先锋剧场,以管城党史、红色故事、先进事迹为题材,让党员群众在演绎角色和沉浸观看中体悟家国情怀。截至目前,已演出20余场次。

四是优化内容,破解抽象空洞问题。采用“政治训练+理论教育+实践转化+成果显现”融合模式,建立“点单、配单、送单”培训机制,根据党员群众年龄结构、知识层次等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政治训练和理论教育培训内容。实行党员群众“点单”,每月收集教学需求,分类建立专题学习、党支部学习大纲,涵盖技能培训、兴趣爱好等8大项22小项内容。实行党组织“配单”,从汇总大纲中筛选党员群众呼声最高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课程,目前已推送148期。实行全方位“送单”,针对流动党员,开展“红色包裹”寄送学活动,确保不缺课、不掉队;针对离退休党员,结合走访慰问开展送学上门、日常帮学,发挥老党员表率作用。同时,在老旧小区改造、网格化基层治理、扶贫济困等工作中,注重发挥党员、网格员、群众骨干的先锋作用,培育了1441名“小巷先锋”。

——坚持调查研究下基层,着力破解瓶颈打通堵点

大力弘扬焦裕禄“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的调研精神,扑下身子、沉在一线,在察实情、理思路、出实招、破难点上下功夫。

一是破解发展瓶颈。围绕“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全国重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起步区、承载区”部署,区委班子主动领题、蹲点调研,谋划实施“一环、一园、六大文旅片区、六大更新区”建设,加快建设金岱科创城、郑州南站枢纽新城,以打造“管城智慧岛”为目标,开启金岱科创城产业迭代升级转型发展。加速推进商都遗址保护和历史文化区建设,围绕7大类梳理了130个项目,总投资约1100亿元,构建起“文旅融合、全域旅游”新格局。推出“四大消费中心”建设,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亿元,规模跃居全市前列。

二是打通民生堵点。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2023年投入28亿元,推动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全面落地。探索成立8个街道级公办“红色物业”公司,576个无主管楼院实现“红色物业”全覆盖,为居民提供优惠低价、暖心高质服务。比如陇海马路街道“红色物业”实施“一院一策”,大楼院按每月每平方米0.3~0.7元收费,小楼院按每年每户60~370元收费,居民自治楼院实行兜底服务,群众十分满意。

三是解决治理难题。针对火车站周边人流量大、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多等实际,区委班子成员带队走街串巷,探索建立专属网格和区级新业态综合服务中心,为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充电、热饮等暖心服务,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亲和力,提升社会治理的力度和温度。

——坚持信访接待下基层,着力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大力践行“枫桥经验”,推动矛盾纠纷从源头治理。

一是入户走访、体察民忧。聚焦欠薪、基层群众纠纷等问题,深入社区、楼院、建筑工地等,开展矛盾纠纷隐患排查,真心实意听意见、找问题,做到解决问题“零迟滞”。

二是一线接访、现场纾困。领导干部带头深入矛盾问题突出、群众意见较多的街道、企业、项目,开展下访接访,面对面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有力促进了一批积案化解。历时16年的“紫金悦城”问题楼盘,通过下访摸实情、剖析找症结,实施破产重整,有效化解了矛盾。

三是多元化解、维护民利。强化数字赋能,运用“智慧信访”“智慧矛调”平台,建立“商和管成”一站式多元调解纠纷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坚持现场办公下基层,着力纾困解难促进发展

坚持问题在哪里,工作现场就在哪里,注重在一线发现和解决问题。

一是联动会商解难题。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分包重大项目现场协调机制,开展“万人助万企”“企业家恳谈日”“首席服务官”等服务活动,用好管城企联帮“13710”直办平台、惠企政务服务中心,2023年帮助企业解决难题1427件,全区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48.4%。

二是“一网统管”惠民生。打造郑州市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示范区,建立7914个一二三级网格、微网格和474个专属网格,上线智慧养老、企业帮扶等特色应用场景,组建1.3万人的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实现有人管事、服务快捷。

三是一线督办促落实。构建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协同贯通的督查模式,针对安置房建设和保交楼这一热点难点问题,成立联合党组织,集中力量一线督办、高效落实,确保安置房项目全面复工、问题楼盘全部化解。

践行“四下基层”成效彰显

通过践行“四下基层”,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弘扬了党的优良作风,取得了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

——有效推动了“四下基层”制度化、亲民化、数字化、常态化

健全落实“四下基层”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创建“小巷先锋课堂”,开展党员群众教育培训等活动,培训党员群众5700余人次;举办文化娱乐、技能培训、扶困济贫等各种便民惠民服务活动,使党员群众倍感党的关怀和大家庭的温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精准发现和快速解决问题,提高“四下基层”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推进“四下基层”常态化,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基层和群众有所需,机关和党员干部有所应,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做到随叫随到,为基层和群众提供了高效便捷贴心服务。

——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通过“四下基层”,深入社区、楼院、建筑工地等基层一线,化解矛盾纠纷,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暖心事。注重从源头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综合运用调解纠纷机制,显著提升了案件调解成功率,中央、省、市三级交办的415起案件全部“清零”。高效推进保交楼和安置房建设,全区35个安置房项目全面复工,32个问题楼盘全部化解,27个保交楼项目交付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在无主管楼院建立“红色物业”,为群众提供优惠高质物业服务。成功创建郑州市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示范区,实现“一网统管”,受理事关群众急难愁盼等方面事项79150起,办结率达到98.4%。积极探索“物业+养老”服务新模式,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入选居家养老国家级试点。谋划创建“以孝治家”新机制,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中华美德。馨家苑社会组织积极开展“阳光家园计划”助残、“青心向党”等500多个服务项目,年均服务各类群体超30万人次。

——有效促进了商都历史文化复兴繁荣

加速推进古都新生和历史文化复兴繁荣,为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增添光彩。相继建成投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东城垣博物馆,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完成站马屯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支持扶持鸟虫篆艺术馆,传承弘扬商代产生的皇宫用鸟虫篆古文字,开展鸟虫篆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和培训残疾人等活动,鸟虫篆文创产品还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和嘉宾,使鸟虫篆古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有效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四下基层”,开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四零行动”,凝聚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标规划建设金岱智慧产业园等小微企业园37个,集中签约45家优质项目,总投资达250亿元,实现“开园即满园”。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新增“四上企业”212家、“上云”企业600家、科技型企业92家,境内外上市公司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2023年,完成生产总值723.5亿元,同比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3.5亿元,同比增长19.2%,位列六区第一;房地产销售面积完成15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09.8亿元,同比增长7.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6.9亿元,同比增长4.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749.5元,同比增长5.9%,位列六区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64.9元,同比增长8.8%,位列六区第二,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增添了管城力量。

记者 冉红政 通讯员 刘博闻


统筹:陈静
编辑:黄志艳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