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襄城县境内的北汝河,回环曲折,与南面沙河的交汇处便是崔庄村。这里的村民祖辈大多驯养鸬鹚捕鱼。7月初,两岸白沙翠柳,71岁的崔大汉和三位好友携带鸬鹚架舟北汝河上,喝起声声质朴高亢的渔歌,令人驻足。

崔大汉和老友捕鱼

鸬鹚,为鹈形目,体型稍狭,体长二尺许,每只成鸟约3~4斤重。鸬鹚会游泳,凭借长嘴捕鱼,是鱼的天敌。全身羽毛黑色,带有蓝绿色的金属光泽,有点像乌鸦,又被人称作水老鸦、鱼老鸦,崔庄村当地村民又称其为鱼鹰。

崔大汉是崔庄村最后一位养鹰人,家传鱼鹰捕鱼技艺,到儿子崔党委这一辈已是第五代。几十年来水里行,浪里搏。如今鸬鹚捕鱼这个祖传的养家糊口手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把式还是老把式

夏季,鱼儿行动敏捷,崔大汉和三名渔夫脚踩双舟,带着十几只鱼鹰,在宽阔河水里用渔网围成了一个大圈,以减缓鱼儿的速度。舟上的鱼鹰们早就按捺不住性子,绿宝石般的眸子紧盯河下,发出“嘎嘎”的叫声,拍打着黑褐色油光发亮的翅膀。

崔大汉皮肤黝黑,颧骨脸颊全是皱纹,他穿着一身黑色长袖长裤,一副清瘦模样,踩在船上青筋格外凸显,身体硬实得像一座石碑。崔大汉抬手扶正了帽檐,又紧了紧鸬鹚脖子上的芦苇叶子,松开脚绳,几只鸬鹚伸长脖子,齐刷刷扎进数米深的河底。平静的河面霎时间热闹起来,浪花声、鸬鹚叫声混成一片。

崔大汉也不闲着,摆动腰部,前后晃动着双舟,泛出一层层涟漪,手执长篙,击打出一个个水花,驱赶鱼儿逃往河底。

几息间,胸上还未褪去白色羽毛的年轻鸬鹚冒出了头,悠然自得地游着,崔大汉看了眼,便知道它没发现鱼。另一只鸬鹚猛地窜出水面,着急把衔着的小鱼往喉咙里吞,可缠在脖子上芦苇叶子成了阻碍,崔大汉一把抓住它的喉咙将小鱼挤了出来。

不一会,时值“壮年”鸬鹚冒了头,又猛地下潜,崔大汉急忙划动双舟,紧跟其后,口中时而发出鸬鹚的叫声,时而哼唱浑厚有力的歌声,如出征的号角指挥着将士们厮杀。忽然,一道银光在水下翻动几下,周围的鸬鹚扑腾着翅膀,溅起阵阵水花,一窝蜂挤了过来。

这时,“壮年”鸬鹚叼着重约十斤的大鲤鱼翻出水面。崔大汉早就等候多时,一手将长篙伸向“壮年”鸬鹚,一手持网兜抄起大鲤鱼。鲤鱼鳃盖已被“壮年”鸬鹚的喙凿出一个洞,鲜血沿着鱼鳃直往下流。

围观的村民惊呼起来,连连惊叹“老把式还是老把式”。崔大汉说,有经验的养鹰人能一眼分出鸬鹚是否见鱼,未见鱼的鸬鹚,神态淡定,而见鱼的鸬鹚,则一脸焦急,或左顾右盼,或歪着头紧盯水面。

饥命鸬鹚

要鸬鹚听话是一件技术活。养鹰人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鸬鹚脖子里拴上芦苇,剪短鸬鹚翅膀上的羽毛,饲养时还要保持鸬鹚的饥饿感。在抓鱼时,偶尔也有“懒汉”鸬鹚,即下水后又跳回小船的鸬鹚。用崔大汉的话说,鸬鹚有着“饥命”,喂饱后抓鱼就没了干劲。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驯养鸬鹚也是如此,在鸬鹚幼年培养捕鱼技巧和人默契程度尤为关键。崔大汉说,幼鸟齐毛下河,百天跟船,这一过程最难,它决定了鸬鹚将来能否成“材”。训幼鸟最忌讳心急,“只要幼鸟能跟人上船就是好事,饥饿的幼鸟看着老鸟捕鱼,都不需要人催促,它自然而然就会下河捕鱼。”

“幼鸟学习捕鱼时,一定不能打它,因为幼鸟不明白错在哪里,一旦受到惊吓,后续需要很久的过程才能补救回来。”崔大汉说。崔大汉手中数丈的长篙除了撑杆前进,还是取走鸬鹚口中鱼儿的工具。“幼鸟第一次捕鱼没有学会上竹竿,以后很难学会。”

7岁摸鹰,13岁放鹰,崔大汉养鹰至今已有58年。因祖辈养鹰,崔大汉在耳濡目染下鸬鹚俨然成了他的“命根子”。每天晚上睡前,崔大汉心里都惦记着鸬鹚,一定要起来给它们挨个做检查才放心。

年轻时,他更是捕鱼上了“瘾”,带着鸬鹚乘坐大巴、绿皮火车,跑到500多公里外捕鱼。最多一次,崔大汉带着5只鸬鹚,一天抓了200多斤鱼。

如今,崔大汉养了7只雄性鸬鹚,各个都是捕鱼的好手。这些鸬鹚都是崔大汉购买来的。崔大汉说,挑选一只好鸬鹚也讲究门道:首先看头部,好的鸬鹚嘴要粗,“腮帮”要大;其次脖颈要短;再次体型要均衡匀称。

有3只鸬鹚让他颇为得意,它们只抓大鱼,衔起10多斤重的鱼不在话下,去年冬天,有只鸬鹚更是抓到了一条20多斤的鱼。

鸬鹚寿命为13至15年,崔大汉养过的鸬鹚时间最长竟有20多年,它嘴狠腰粗,没有猎物能从它的口中逃脱过。曾有人出价5000元买下它,但他不舍得出手。等到那只鸬鹚到了暮年,力气大不如前,仅能潜水5尺深。一日不慎钻到了网箱中憋死了,崔大汉泄了气,三天没吃饭,也没心思打鱼。

我能动,就继续干下去

“春捕鲇,夏捕鳜,秋捕杂色,冬捕鲤”。冬季进入枯水期,水浅,鱼活动不灵活又较集中,是鸬鹚捕鱼的大好时节。每年冬天,崔大汉捕完鱼后,都冻得浑身僵硬,烤半天火才缓过劲。崔大汉在安徽的老友同样上了年纪,被家里人劝说下放弃了冬季捕鱼。“这一行太遭罪。冬天,人都往暖和的地方去,而我们,天越冷,越往河里跑。”

崔大汉伸开双手,正反两面布满了老茧和被啄破的伤口,多年饲养鸬鹚被咬也是常有的事。“年轻人也不想吃这些苦头。”

近些年,村上的人大多外出打工,相比鸬鹚捕鱼的收入,对这一行业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大营村曾经有十几家养鹰人,如今只剩他一个人。

2022年,襄城县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公布了第三批襄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鸬鹚捕鱼也成功入选。

崔大汉还是一心想把祖辈的手艺延续下去,一天,他问年轻的孙子说:“你再不老实,就让你学放鸬鹚。”“我才不干呢。”孙子说,这把崔大汉气坏了。现在崔大汉也想通了,“以后孙子干不干了那是他的事,起码儿子传承了这门手艺。”



统筹:石闯 李记波
编辑:程绮航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