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Sueyl;编辑 | 郭郭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316篇原创
ESG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E)、社会(S)、公司治理(G)而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通常以评分来体现。
在全球应对气候危机和碳中和目标背景下,ESG中的“E”更广受关注。它包含能源使用管理、废弃物管理、气候风险、天然资源稀缺、污染及废弃物等,与环境相关的内容。
资本市场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ESG看成是一种企业责任、永续投资的概念。近年来全球越来越多投资人用ESG分数,来衡量一家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认为这个分数能衡量企业的外部风险,看出一家公司未来绩效。
相关研究表明,ESG 责任表现越好,具有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越强,这一竞争优势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盈余方面的信息透明度,还能够帮助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话语权。
但是,火热的ESG也遭遇诸多质疑。
今年7月,《经济学人》杂志刊登文章《ESG:这三个字母拯救不了地球》(ESG: Three letters that won’t save the planet)。认为ESG这个词应该要被废掉,虽然立意良善,但缺陷严重,“很悲哀,这三个字母已成了炒作和争议的缩写。”
同时,它也被卷入政治与文化斗争的泥淖。美国右翼政客将ESG 产业视为“气候犯罪集团”(climate cartel)。
《经济学人》还列出当前ESG的三大问题,包括:将一堆眼花撩乱的目标混为一谈,缺乏一套一致的指引以协助投资人或企业做出在“任何社会都无可避免的取舍”;“对奖励不坦白”,宣称ESG获利更高,但不管是理论或实务上都缺乏证据;测量问题,各式各样的评鉴系统,存在庞大的差异,让人得以轻易上下其手。
今年5月,特斯拉被标普指数公司从标普500 ESG指数中移除。埃隆·马斯克也怒怼标普全球评级没有职业操守,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被标普500指数评为全球最佳ESG的前十名,但特斯拉却没有上榜,认为ESG就是一个骗局。
最近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在反思ESG存在的问题,是否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ESG信息披露政策体系也尤为重要。
01 ESG评级标准不统一
主流的ESG评级方法通常是指标权重法,即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这三个指标再细分成若干指标,每个细分指标给予一定权重,ESG分析师根据一定的评分方法对指标赋值,然后结合指标权重计算出一个得分,对应一个评级。
从全球范围来看,ESG信息披露主要分为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两种,强制性披露规定使得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方面有所改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就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工具而言,约三分之二是强制性披露工具,约三分之一是自愿性披露工具。
各评级机构设计出了多个系统的ESG 评估方法,据统计,当前全球 ESG 评级机构超过 600 家,包括评级公司和非盈利团体,其中以明晟(MSCI)、彭博(Bloomberg)、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富时罗素 (FTSE Russell)、道琼斯(DJSI)、Sustainalytics 、恒生(HSSUS)及碳信息披露项目(CDP)等最具影响力。
不过目前,各大评级机构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评级标准。并且,咨询公司在为企业制定ESG战略时并不完全依赖单一ESG框架,而是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标准、对标企业情况、企业自身需求等,综合多个框架为企业定制ESG框架。
正是披露ESG报告的企业越来越多,有些企业的ESG独立报告又多达几十甚至上百页,冗长且不够结构化的内容对投资者来说并不友好,所以近些年国内外诞生了很多ESG评级机构,这些机构会将企业ESG表现进行评级以给投资者作为参考。
特斯拉的一位董事会成员对马斯克抨击言论进行澄清时说到,特斯拉并不是在谴责ESG投资,而是敦促ESG评级可以公平地评估企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目前的评级往往侧重于减少消极影响,而忽视了积极影响。
此外,一个企业会获得多个机构给予的不同评级,如比亚迪就有多家机构给予其ESG评级,而这样的情况会使投资者难以对不同标准下的信息进行比较,进而影响ESG投资。
尽管 ESG 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取得进展,但解决环境或“E”元素显然是当前的主要重点。
有观点认为,除企业主动披露以及金融机构倡导ESG投资以外,ESG的发展更需要政府或第三方建立通用认可的ESG评价标准与信息披露框架,以助力市场的稳健发展。
02 我国尚未健全ESG信息披露政策体系
“ESG是中国企业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通用语言。大力发展 ESG,有利于中国企业以高标准走向世界,有利于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利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同时,ESG 投资还与中国提出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高度契合。” 第一创业证券总裁钱龙海称。
从国际上来看,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ESG生态系统,建立了体系化的ESG披露框架和披露标准,实施比较全面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并形成种类齐全、分工明确的第三方服务机构。
反观中国ESG生态系统建设还处于早期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钱龙海指出,一是尚未建立系统的披露框架和披露标准。二是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三是机构投资者规模偏小,资管产品发展滞后,第三方服务机构专业能力不足。中国加入“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的机构数量仅占该组织全球4000多家成员的2%左右,与中国经济金融体量在全球的地位极不匹配。四是ESG资产规模和行业渗透率远低于发达经济体。2021年,中国ESG公募基金规模仅占全国公募基金总规模的1%左右。
从评级数据来源来看,当前我国并未针对 ESG 相关信息披露提出明确要求,大量企业也并未进行 ESG相关信息的披露,数据可获得性较低;只有上市公司披露 ESG 信息,监管机构和评级机构才得以展开相应工作。
从评价体系的指标设定来看,国内 ESG 指标体系缺少充足的 ESG 信息披露制度支撑,也缺乏有组织、有规模的机构来主导建立一套标准、成熟、应用广泛的指标体系,因此评价过程不透明、指标设定偏定性、评价方法偏主观。国内 ESG 评价体系指标照搬国外,尚未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未能体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战略要求和乡村振兴等新发展理念。
作为碳减排的主要责任承担者,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对其采取的碳排放管理措施与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数据进行披露,将对信披合规以及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推进作用。而规范且统一标准的碳信息披露也有助于投资机构在国家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做出更加准确有效的决策判断。
(参考文献详见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