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禁止恋爱的时候我们恋爱了,那时还很懵懂;正当恋爱的时候我们分手了,那时却很迷茫;而如今该结婚的时候我们单身了,为什么呢?因为历经了“爱情”的伤痛?因为社会压力日益增大?因为自己过得很好?城市青年婚育年龄不断推迟,单身青年对异性的关注减少,同时对自己的认识也渐渐减少。

城市单身青年主要特点如下:

一、单身青年数量及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我国法定晚婚年龄是男性25周岁、女性23周岁。目前我国城市青年的结婚年龄在28周岁以上的单身青年约占七成左右。

二、城市单身青年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逐渐增多,占比超过六成,单身女青年的学历层次超过了男性。

三、城市单身青年中女性居多,单身女青年占同年龄段单身青年的六成以上。

造成以上原因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两性择偶意向和生活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标准高”在适婚青年中是一个中性词。往往因为标准的差异而认为对方标准较高造成两者认知、追求、沟通的差异。强烈的自我意识让我们不愿意改变自己,宁缺毋滥的思维往往让适婚者逐步错过了适婚年龄。

二、社会竞争加剧,生存和工作压力大。“拼搏”成为未婚青年必须要面对的中性词。拼搏的意义已经不再是超越自己,而是达到社会认知及自我认知的价值实现。而越发激烈的社会竞争让青年的竞争环境愈发残酷,不断新人的涌入与创造价值能力的缺失、机会的缺失导致与预期相差越来越远,从心理上不愿在面对婚恋、生育等问题。

三、社会分工愈来愈规范,限制了城市青年的圈子。如何扩大交友圈是破局城市青年婚恋的一大难题。我们在学校时男女比例相对适中,还有不同年级的差别,但在同性较多的行业工作,走进不同的圈子能够真正交到朋友、形成社群成为指导婚恋工作中急需设计的环节。

四、婚恋观存在误区。短视频、网文、电视剧等形成鲜明冲突的婚恋故事成为主流。爱情不再是婚恋中的唯一项,你愿意为我付出一切也抵不过柴米油盐的烦恼;经历过或者见识过婚姻的失败,觉得自己过要比两个人更轻松等等观念。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及两个人缺乏有效的沟通与成长,造成恐婚及离婚率的提高。

在社会治理项目设计层面,如何扩大青年的社群交友圈子与普及正确的婚恋观念成为当务之急。单纯的交友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单身青年的需求,通过兴趣爱好设计适合青年的社群往往是青年交友比较自然的方式。

而找准自己的位置同样也很重要。要学会准确表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学会欣赏对方,彼此适当的改变自己,学会和对方调到同一频道上,交流沟通才能顺畅。允许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学会接纳,而不是一味的去要求对方,共同成长是长久婚姻的基础。

(注:本文归原创者版权所有,未经版权人同意,擅自使用属侵权行为,转载请注明出处,使用需联系郑州市馨家苑公益发展中心。微信搜索“绿城治理研创社”获得更多内容。)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