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建利/文
没有兴起彩票之前
说起彩票,还得先从“摸彩”开始。记得最初摸彩,是在黄岗寺北街的郑密路旁。当时是一家百货公司开着卡车下乡来举办的促销活动。奖品价值不菲,特等奖竟是价值三千元的摩托车,二等奖也价值可观,是价值几百元的自行车。没中奖的送毛巾、香皂、啤酒、方便面等小东西。即便是这样,照样吸引着不少的村民前来“摸奖”。可是大家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当然也有人不服气。等买到最后,摩托车的“奖项”还没有出现,有人就认为这是“骗局”。
于是就商量着揭穿“骗局”的办法。合伙花几千块钱抄底“摸彩”。传说发展到这时候,百货公司老板害怕出事,把“奖项”偷偷放进去的。更有人说摩托车还真被当时村里小青年推走。面对笑嘻嘻的小青年,百货公司的人死活不让走呢!当然这是“摸奖”后大家茶前饭后的笑谈。这种摸奖,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竟然愈演愈烈,有的特等奖竟然是私家轿车,前来摸奖的人蜂拥而至,热闹非常。常常听到有人说谁谁获得这奖那奖,说到自己却是一无所有。
与此同时,农村的庙会上也出现过“摸奖”:打蛋子、套圈、猜瓜子。这些人利用人的贪便宜心理拉人上钩。不少人上当受骗,辛苦的血汗钱白白地装进了骗子们的腰包。
彩票飞进千家万户
我记得彩票兴起的时候,大约是2000年左右。接触到彩票这个词,还是听我大哥说的。那天,他从电视台附近郑密路旁的市委汽修厂回家,兴奋地说现在人都在买彩票。彩票的玩法很简单,十个数字,随便组合就可以形成兑奖号。当时,我听了跟着兴奋,很想立马买几注试一试。事实上,我在黄岗寺集市上的彩票店里也买了一注,还真中了末等奖,五块钱。后来再买,就没有中过。至今,我买彩票花了不到几十块钱。那时,我还没有上班,没有“闲钱”。
当时,我姐姐在村东头开了一家精品店,附带拍照片。我帮忙往城里京广路冲洗店洗照片。路过大学路的时候,卖彩票的店,不远处一个,不远处一个。有的甚至摆到路边,地上。买彩票的人多如涌潮。我就是在这样全民高涨的情况下买的彩票。买到彩票后,就是看电视直播现场摇奖。心情除了焦急,也就是跟着起起落落。总觉得大奖离自己很近。
我的三个哥哥因为有工作,有财路来源,对买彩票乐此不疲。他们研究彩票,不但手写,还打印机打印,玩得乐此不疲。有一段时间,还真是小奖不断。我二哥开家电维修店,见人就讲自己的“获奖感言”了,还吸引不少人前来取经呢。我大哥玩得很高深,还从河南科技市场上买了彩票分析的光盘。整天听他传授经验,没见他获“百万”大奖。不过呢,购买彩票是社会公益活动,还是应该积极鼓励。
没买彩票却获奖励
郑州发行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各大都市报比如《大河报》、《东方今报》、《郑州晚报》、《河南商报》都设有专栏。那时候,我经常给这些都市报投稿。经常买报纸或者网上翻阅。经常看到“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自己的心里跟着蠢蠢欲动。虽然我也研究彩票了,可就是没勇气买,不过我研究出来的号码确实不行。但是,我却从福利和体育彩票中受益。
我给《东方今报》投过彩票的稿子,虽然短短不到五百字还拿到了三十元的稿酬。我参加郑州市民政局的《我与福彩》的征文,两次获奖。头一次领了一个代表郑州古都形象的“青铜商鼎”,第二次领到了五百元钱的奖励。拿着奖金,我还把家里人叫齐聚在嵩山南路一家饭店搓了一顿。同时我还得到体育彩票征文获奖的消息,搭车到郑州北环和文化路交叉口北面的体彩中心领奖,还是一个韩式的电火锅呢!
有了这些事情的激励,我写彩票稿子越来越“专业”,还参加洛阳的、山东的、湖北的、江西的,虽然没有中奖,但是都拿到了稿费。当然,这一些并不是最重要的。为社会福利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才是最重要最有意义的。
福利彩票是公益事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我也是受益者,我患白血病期间,老爸在政通路二七区中华慈善总会为我申请到了“大病救助基金”。在康复期间,我还当过三年的“低保户”。不光我,我身边有许多人,因为贫困、或者疾病,或者残疾返贫的,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全都来自于社会公益事业。所以买彩票的彩民,功高千秋,令人敬佩。
郑州乡土文化家园
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