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建利/文

南三环嵩山路交汇处

郑州南三环上世纪末就建成通车了,道路很宽也很长。随着不断地往东延长,又有新的地带没有去过。今天我重点说一说我记忆里所知熟悉黄岗寺一带的南三环。

南三环没有经过黄岗寺的时候,这里除了民房就是田地以及改革开放后建设起来的厂房。烈士陵园墙外,原来是个大沟。我家曾经在沟沿上,曾看到过解放军在下面打靶。那时候家家户户烧煤,我和家里人到下面挖过煤土。煤土坚硬,带着白筋。还有很多土洞,据说是村民养红薯苗挖的。

上世纪80年代成了垃圾填埋场。后来村庄民居扩张,一些村民在此建房。由于过去大沟里,再加上垃圾填埋,地基不牢,有些民房出现了裂缝。村民们听说要修南三环日夜盼望,村民们十分高兴,盼望早日迎来这一天。

南三环没有修成之前,临着郑密路一带,曾是一个煤场,还是个国营的。烈士陵园西南边,最早曾是一片果树园,后来变成了一片红砖民房。郑密路东边是一片农田,最早的时候甚至是一座砖窑。黄岗寺烧窑历史悠久,远近闻名。随着南三环的修建,许多新旧民房、煤场,厂房都被拆除。我家的老宅就是在那时候拆除的,后来在现在的郑州图书城一带又划了两个宅基地院落,分给了我的两个哥哥。

南三环修了几年,当时地方政府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但是还是充满信心坚持下来。最初宽度一百米。每个十字路口都有一个圆转盘,车辆多的时候会堵车,行人过马路也很困难。我记忆里的黄岗寺郑密路口,郑平路口都有大转盘。南三环路中间,是一条宽宽的绿化带,种植着四季常青的树木。

那时候南三环两边比较乱,除了农田,菜园,还有厂房,停车场。停车场有旅游公司的,也有物流公司的。火葬场冒着黑烟,路边还有斗狗黑市,社会闲散人员做着灰色交易。也有旧货市场,经营着木材、门窗、二手家电交易。

随着岁月更迭,绿化带上围上了绿色铁丝网,为了防止路人穿行,实现快速路的功能。但是快速功能还是有限的,这就出现了很多立交桥,还有人工天桥。当时郑密路为郑州最为繁忙的道路之一,所以建成的立交桥是最早一批。

那时还出现了过路天桥,我知道的有,金水河边一座,烈士陵园西边一座。远一点的有郑飞公司那边有一座,云梦山庄那边也有一座。后来修大型立交桥的时候,金水河西边那一座拆除了,但是那里人们出行没有受到影响。

南三环修成以后黄岗寺一带,沿路边出现了更多的民房,大多三四层,有的甚至高达七八层。一排排的,比起过去整洁了许多。当时可谓名镇郑州,有电视台记者实地采访。黄岗寺城中村改造拆迁,眼看楼房一连串爆破后跌入尘埃,心里不由一阵感概,与此同时,对未来充满希望。

没修之前,在航海路和南三环交汇处是座垃圾山,远远望去,竟成了“地标”。类似的还有郑密路口的“聚仙阁”。曾经一度严重影响着西南城市道路景观。垃圾山附近曾经有个木材加工市场。还有一个漆料市场,沿着路边里面布局合理,十分整洁,随着立交桥、两边的道路和绿化带变宽,这个市场消失了。后河芦和密垌一带,曾经是沟壑,修建南三环的时候垫平的。当时漫野都是果树林和庄稼地。还有几条羊肠小道联络这几个闭塞的村庄。由于闭塞,这些村庄称为黄岗寺的“西三庄”,即:黄水河、密垌、水泉沟。值得一提的是,金水河以北中原区一段,现在改称为“西三环”。

没修成之前,在中原窑厂一带,也就是现在的郑飞一带,只有一条羊肠小路自黄岗寺这边,穿过郑平路往东到佛岗方向。中原窑厂最初的时候,有条高高的土岗,土岗上跑着小火车,从南乡源源不断地拉土到中原窑厂。后来土岗拆除了,不过还有遗迹。修成南三环后,彻底消失了。如今南三环一带,高楼林立,错落有致,彰显着现代化都市时尚。

南三环最繁华的地带当属于万客来小商品批发城,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在京广路和南三环交会处附近,规模宏大。万客来出现后又出现其他市场。该公司老板为了淘到第二桶金,又在黄岗寺有建设了第二个批发市场。市场虽然没有原来的规模,但是现代时尚,称为西南建材城航母。

我沿着南三环一直往东,过了107国道,也就是现在的中州大道,还有往东走,为的是和一个网友见面。当时南三环修着大型立交桥,那是铁路立交桥一带一片空旷,路面也没有修好。那个网友骑着摩托车带着我往东又走了很长一段路,去了郎庄和南曹。由于去的次数少,那一段不太熟悉。但是那肯定是建设新区,城建更是高标准高规格。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