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情况下,咨询师陪伴孩子向前走了三步,父母们往往会把孩子向后拖两步,然后不断反复,艰难前行,甚至有些孩子会在中途放弃努力。
那么,作为一个接触了很多未成年人个案的心理咨询师,我认为自己有必要与大家聊聊,在平日的咨询中,父母们往往都扮演了什么角色。
1、谁不是这样长大的呢?
这一类父母是咨询中最常见到的,他们往往带着自己的成长经历,固执地认为孩子也应该与三四十年前的自己一样,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受得起委屈。
▲电视剧《爱上你治愈我》
每当我咨询完后与父母沟通孩子面临的压力和困难时,都会得到这类父母的这句“我当年就是这样长大的啊,现在的孩子怎么一点抗挫能力都没有。”
这时,父母们不妨去想一想,当年那一代人身上承载的期望分量、娱乐和学习时间比、面临的升学压力与自己的孩子现今面临的是否一样?
带着这样想法的父母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接纳度极低,孩子不敢正常表达,因为他们无形中收到过这样的信号:即使我说了,他们也会不以为然,他们会告诉我,坚持一下就过去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发展为述情障碍(情感表达不能或情感难言症),而那些没有被自己认知和表达的负面情绪,最终会乱作一团,以叛逆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发不可收拾。
把孩子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过往经历或人格的复制,是这类父母需要做到的第一步。
2、他其实没问题,就是过的太顺了
这一类父母常见于孩子有抑郁情绪的家庭,他们会简单粗暴地把孩子沉浸在“低落”情绪中不能自拔的状态理解为玻璃心、过得太顺畅、性格问题和承受能力差。想当然地认为这些问题只要把孩子丢到社会上吃吃苦自然就好了。
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在孩子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下,这种方式并无不可;但是对于已经出现抑郁情绪的未成年人来说,强行推他们出去受挫,无异于雪上加霜,反而会加重孩子的“无望感”。
要知道,大多数这种 “过得太顺”的环境其实是父母造就的。
小时候,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切苦难都被父母一扫而光,他们缺乏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机会;长大后,面临无法控制心情变化、无法排解忧虑这些连成年人都越来越无能为力的问题时,这类父母却选择把类似无法解决的后果抛给一直以来“过得太顺”的孩子,这个过程里,可能忽略了自己在其中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不要简单指责孩子过得太顺,带着陪伴的耐心,和孩子一起重新学习如何处理困难和挫折,一起面对可能失败的后果,才是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应该有的态度。
3、他这样都是假装的,为了得到关注
这句话多出自二胎家庭的父母,有了小宝后,许多父母最担心的就是两个孩子之间的争宠问题,如何平衡,如何更好地看到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就变得格外重要。
孩子的变化不一定是为了赢得关注,即使真的如此,也不应理解为都是装出来的问题。
坦白讲,就算是装出来的,父母要做的更多也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在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行为。信任是所有关系的基础,所以不要怀疑孩子的品质与用心,而是要看到行为背后的核心思想。
学习更多的奖惩技巧,尝试放下姿态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方式,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稳定多子女家庭的和谐。
4、我是带孩子来的,让我上什么课?
我最担心也最感无力的是,父母觉得出问题的是孩子,认为把孩子送到咨询师这里就可以不管不问。
每次给未成年人设计咨询方案时都会加入家庭咨询或者父母的咨询与学习,但是这一建议往往会遭到质疑。
父母们抱着在医院 “谁有病谁看病” 的原则找到心理咨询师时,才发现在咨询中,孩子的问题是需要父母一同参与进来才能解决的。
可是,因为孩子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是父母,也因为父母是每一个未成年人最大的支持系统,一旦这个系统的运转出现问题,整个系统都会混乱甚至崩溃。
为了避免走三步退五步的情况,也为了避免来访者过度依赖咨询师,让父母一同参与咨询是给未成年人咨询的基本原则。
“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出问题的家长。”这是我的一位来访者在成长学习后说出的话,相信带着这样的理念,不论是与孩子的沟通还是对孩子的理解都会变得更加顺畅。
▲日剧《胜者即是正义》
一直以来,心理咨询秉承的是助人自助的原则,在有效的咨询中,有40%取决于来访者的资源,包括来访者为转变所做的准备、动机、自我力量、智力、成就、心理悟性、勇气以及社会支持系统。
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父母,为他们提供动机、勇气等资源的也是父母。
所以,在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父母的角色和分量有时比咨询师还要重,因为谁都可以放弃他们,唯有父母不可以。
正因如此,希望越来越多的父母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在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在每一次的咨询中,信任孩子,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走向成长和进步,像当初看着孩子学走路一样,耐心和他一起造就每一个改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