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想起了中学时代的周日下午,充斥着离别前纠结,那种紧张不舍的感觉让人至今难忘。

知道几个小时后就要离开,中学时代的周日下午我往往过得充满了忐忑。无论干什么,都觉得不专心,也不踏实,想着一会儿就要回县城上晚自习,那种感觉简直无法形容。

那个时候不怎么补课,周末常常能够休息两天,周六上午回老家,疯狂地玩上两天,把一周的压力和枯燥感全部释放出来。这种安排是比较符合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后来连续无休的方式未必是最好的教学安排。

周六上午回家,绝对是最开心的时刻。一大早就醒来,没有半点睡懒觉的情绪,盼望着早点回到家里。小县城的周六清晨是很有意思的,比正常工作时间更为安静,不少人都不用早起上班,也不用急急忙忙送孩子。那些吃早点或者在街上溜达的,都是那么的闲适从容。可着急回家的我们享受不了这种悠闲,恨不得马上回家。到了车站坐上开往镇里的车就开始兴奋了,一路上和同学开心地聊着,很快就到了家里。

周六这天是最幸福的,痛痛快快地吃,痛痛快快地玩,有时候还能去一次外婆家,甚至和父母去爬一次山。老家村里还有一块自留地,到了有农活的季节,和父母再一起体验一下劳动生活。晚上的时候会看电视到十点左右,在父母的要求下才上床睡觉,感觉这一天过得十分满足。

周日上午起来,依然是幸福的。可以多睡会儿懒觉,吃一个没有人催促的早餐,然后带着几岁的小表妹去早晨的集市上走。那个时候我很穷,日常只有十几块钱的零花钱,可对于几岁的小表妹来说已经很有钱了。我可以给她买她想要的东西,几毛几毛的花,让她特别有幸福感。

吃完中午饭,离别的感觉才会来。我一般是五点半左右要从老家出发,这样才能赶上七点半的晚自习。那时候的交通不好,容易堵车,也容易中巴车抛锚,好几次赶上车坏了,被扔在半路上。为了保险起见,父亲总是要求我们五点半必须出发。有了这个时间节点之后,所有的行为举止都会变得紧张局促起来。

其实距离走还有四五个小时,可吃完午饭后的心情就大不一样了。尤其是初冬季节天气好的时候,坐在院里晒着太阳,是这样的舒服啊。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想干。可很快就会想到晚自习,想到要交的作业,根本就没有心情去享受眼前的明亮温暖了。要是一会儿不走那该多好啊,这会儿就可以更加安心地玩了。

那个时候的电视台是过了十二点半才开始放节目的,下午往往会有三集电视剧。这个电视剧只有周末才会三集连播,让大家好好过个瘾。印象最深的是《成吉思汗》和《花木兰》,当时觉得特别好看,现在回想起来,应该都是香港拍的。人物台词尚可,表演就有些差强人意了,至于战争场面,感觉就在儿戏。原本几十万大军的对决,往往找几十个人来演,完全是舞台剧的感觉。

可这样的电视剧我们依然看得有滋有味,尤其是《成吉思汗》让我着迷。扎木合、木华黎、哲别等人的形象牢牢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就连失吉忽秃忽、别勒古台、塔塔通阿等人的名字我也记得很熟悉。这样让我在后来学习历史时,不但不会觉得新出现的人物名字太长,而且对元史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

十分遗憾的是,当时的三集连续剧我往往只能看完两集左右,四点左右就得回家吃饭,只能依依不舍地和小朋友及电视剧告别。一周和一周之间的空白内容让我如此着急,以至于我在走的时候,往往要嘱咐一个记忆力好的孩子,下周六回来要首先给我讲讲后面那集的内容。

在下午看前两集的过程中,我也是局促不安的。别人都在认真看电视,甚至相互开玩笑,只有我的心是忐忑的。他们还能享受一个完整的周日,而我却要被迫踏上旅程。

曾经多少次痛恨过晚自习,要是没有周日这个晚自习,周一上午直接去上课,幸福感就会增强很多。可多年来的习惯就是这样的,就连新学期开学,高中学生也是从正式开始上课前一天的晚自习开始。不知道是希望学生提前到位,还是想让我们找回状态,总之这种方式剥夺了我们的很多幸福。

并不是每个时间段的周日下午都有精彩电视剧的,有时候播放的那些冗长的都市剧并不受孩子们喜欢。大城市的点点滴滴也很难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正好聚在一起玩点别的,最常见的形式是打扑克。

那个时候的我们打得都很烂,大家学着大人的样子抓牌出牌,按照自己的理解争执着各种规则,显得十分热闹。几个大孩子在玩,边上围着一些孩子,有的能看懂,有的看不懂。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孩子,大概刚刚学会认识牌,别人抓一张牌,他就在后面读一张。大家都要驱赶他,不想让他站在身后,他急得都要哭了,保证不再读出来。可站不到一分钟,又会忍不住读出来,大家都拿他没办法。

整个下午,奶奶和母亲在家里也不闲着,她除了准备晚饭外,还会给我们再烙点饼。母亲烙的是一种死面饼,擀得很薄,不放油去烙。这种饼能放好几天,让我们大概能坚持一周。烙到最后,她也会再来几张加了葱花或者辣椒的,这个是让我们当天吃的。葱花和辣椒让一张普通的烙饼不再普通,吃起来更加有味道,可也会让它难以存储,必须尽快吃掉。

临行前的晚饭吃得会比较早,也比较丰盛。可我已经没有吃的心情了,感觉心里有许多话要说,可总不知道要说什么。吃着吃着,我会起身去看看自己在一个旧碗里泡的蒜瓣,叮嘱奶奶别忘了加水,下周回来就能看到碧绿的蒜苗了。也会回家再拿点吃的喂喂家里的那只德国黑背,看着它吃得很香,我也就踏实了好多。

虽然县城并不远,只有二十多公里,可在那个时候的我看来,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吃完饭,我背着母亲和奶奶烙的饼就启程了,先是走一段路到公路边。如果正好遇到开往县城的班车就上车,如果没有遇到,就继续沿着公路往镇里的方向走。走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来车,我就上车走了。

回县城的车往往开得很快,来不及观察和思考很多,就出了老家乡镇的区划范围了。冬季天黑得早,用不了多久夜幕就缓缓降临了,等到县城下车的时候,已经是万家灯火的感觉了。此时此刻才正式踏实下来,周日下午的各种纠结和局促荡然无存了,剩下的只是踏踏实实的上学和对下个周末的期盼。

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我才知道了什么叫活在当下,那怕下一秒又要开始漫无目的漂泊。对于即将到来的离别我不再纠结,只要这一刻还没有来临,我会享受当下的每一秒。不过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年的纠结,没有那番心里折磨,就不会有今天内心的坚忍和强大。

在这个忙碌的周日下午,我突然想起了当年的点滴小事。把它们都写出来了,我感觉内心舒服了很多。既是对年少岁月的回忆,又是对活在当下的鼓舞。——喜欢请关注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