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方军,1954年生于北京。18岁参军,参加建设湖北襄樊到四川重庆的襄渝铁路,和新疆的南疆铁路。

1984年,方军在日本《读卖新闻》北京分社工作,是日本记者的助手;1991年,在日本留学期间,方军偶然结识了一些曾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与他们聊天带给方军的震惊感不是用他所能了解到的历史来解释的,于是,他把所有的聊天整理成采访手记,并于1997年回国后出版,书名就叫:《我认识的鬼子兵》。这本书因对老鬼子们独特的战争反思和沉重的负罪感的口述实录而震惊了国人,轰动一时。

回国后,方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研究部工作,在这个便利的工作环境中,他又以各种方式结识了更多的中国老兵。中国老兵给他带来的采访感受与日本兵完全不同。那种感动和无奈流露在字里行间,令读者不禁与他一起唏嘘不已。感谢网络,他将这些文字放在他的私人博客里,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那些无论曾是国军还是八路军或飞虎队员的老兵,曾经怎样为国家而战,如今过着怎样的生活。

方军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张灵甫将军遗孀王玉龄女士因病于2021年10月9日晩上10:30分在上海家中安详仙逝,终寿94岁。方军先生在2014年曾经采访过她 。

一,引子

我们采访抗战名将张灵甫将军的遗孀王玉龄女士时,她正在理发。北京电视台记者王淳华第一个提问是:“听说,您和张灵甫将军第一次见面也是在理发店?”

王玉龄女士听了笑而不答。我在一旁仔细观察,王女士只有几根白发。这让我吃惊不小。吃惊的原因,是她已经87岁高龄了。

王女士行动不便,我问王女士本人才知道,是数年前,某媒体采访到深夜一点钟。第二天,王女士便得了中风,以至今日行动不便。

我们一行人有杭州的吴缘先生,有新华社的唐师曾和他的儿子唐亚述。我找了一张照片,在上面这张照片中有王玉龄女士的侧影,两面镜子中分别折射出唐师曾父子。唐亚述是初中学生,他那张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说实在的,我个人希望更多的初中学生们能和我们一起“走进”、“触摸”、“感受”以往的中国历史。

吹风机在理发师手中“呼呼”地响着。我在一旁静静地观察,87岁的王玉龄女士是一位非常恬静、优雅的女士。我们在一旁照相,咔咔的响声。她不为所动,仍然静静地坐着。换了其他人,也许会嗔怪吧?

王玉龄女士说话声音很小,她算是默认了“与张灵甫将军在理发馆见面”的提问。

王玉龄小声说:“我当时17岁,我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为什么看我?我还瞪了他一眼。”

我理解,王玉龄女士属于中国女性中:端庄沉稳、行不露足、笑不露齿、目不斜视的那种豪门大院里知识女性范畴的人物。

王玉龄完全否认关于:“头一次见到张灵甫将军就怦然心动?”的提问。

在王玉龄女士家,她递给我一本书,说:“这是最后一本。”我用G12照相机把书放在粉色的椅子上拍摄了这本书的照片。

我查了一下王玉龄女士递过来的图书《佳人——王玉龄画传》。那书中这样写到:

一个周末,家里的几个女孩子约好出去理头发。在理发店,我们坐在椅子上,唧唧喳喳地说着话。

那天,他穿一身军装,带军帽。碰巧坐在我椅子的背后。我发现他透过理发的镜子,盯着镜子里面的我打量。我心说,这个人真是讨厌,怎么能这么看着人家,就差把头贴到镜子里面看,于是就瞪他一眼。 
  后来他对我讲,他说幸亏你瞪我一眼,不然的话,如果你要对我笑一笑,我就没兴趣了。我说,你臭美。

不久后,他就托他的朋友张处长请我们全家吃饭。饭桌上,我自顾自,只管吃菜吃饭。他的朋友张处长就讲话,问我伯母多大年纪了?我伯母说她32岁。张处长就接过话,说张灵甫副军长你也有32岁啊,你们两个同年的,干一杯吧。

灵甫那年实际42岁还多。这一下,就冒掉了十岁。后来他告诉我,自己从脸到脖子,一直红到底。 
  张处长继续说,我们副军长还没有结婚啊,王太太你在长沙,老长沙了,你认识好的小姐给我们副军长介绍。我伯母讲,那当然,有好的我一定给你介绍。张处长说,你们家那么多小姐,也可以介绍嘛。我伯母讲,大的呢,都名花有主了;小的呢,年纪又都太小了。张处长讲,那就找那个不大不小的嘛,眼睛就朝我看。 
  我坐在那里当然听得懂嘛,不大也不小的就剩我了。于是我生气了,就把脸一板。我对他一无所知,他老是穿军服,像是个军人吧。我心里猜测。

伯母告诉我,张军长可是抗日的名将。可别人越是这么说,我就越不把他当一回事、越不理他。而他呢,大概也是经历过太多事情了吧,可能就是觉得我傻傻地耍着小性子很让他喜欢。 
  那次以后,他就越发频繁地到我们家里来,几乎每天都要来。刚刚开始,我看见他也不讲话,有时候还故意出门避开他。慢慢地,跟他熟了。说他英俊?我不觉得,就觉得看着还顺眼。

有时候,他给我讲故事。他告诉我,战争爆发前,他在北大读历史系。每一朝每一代的文化名人、野史传奇,他如数家珍。他喜欢讲,我也喜欢听。而他自己抗战时打仗的故事,却从未讲过。

人家说他是跛子。一次战斗中,他负了伤。机关枪扫到了他,子弹留在他的脚里面。当时的医学不是很发达,打完石膏后,那个脚就不能弯了。可是从他走路的外表一点也看不出来,只是走得久了会很痛、很累。
  他从来不讲他得意的事情,也从来不会告诉我他最痛苦的事情,可能他觉得我太单纯了吧,不想拿这些事情来烦恼我。我只觉得他很可靠,有时候就觉得他像我爸爸、有时候也像我的好朋友,所以对他很信赖。

很快,他就对我求婚了。我的母亲对此是很反对的。一方面,觉得我与他24岁的年龄差距始终很难逾越;另一方面,我的母亲守寡半生,她不喜欢自己的女儿嫁一个军人。她说军人的生命是不可靠的,她不想我也重复她的命运。 
  对嫁给一个军人是什么样的想法?如果有一天他走上战场会怎样?不,当时我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我相信日本人投降,战争结束了。

尽管母亲反对,这门亲事还是定了下来。就在两人决定结婚之际,张灵甫接到了升迁令,他被提升为74军军长,即刻前往南京报到。于是,两人将婚礼地点定在了上海。

因为时间紧迫,王玉龄穿着大一号的鞋子,张灵甫穿着借来的西装结了婚。婚礼结束的当晚,两人就坐上了前往南京的火车,一个上铺,一个下铺,度过了他们的新婚之夜。

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飞抵重庆,国共双方开始会谈。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在重庆签订了《双十协定》,两党矛盾暂时得以缓解。

在南京,张灵甫与新婚妻子王玉龄度过了一段平静而快乐的时光。

照片中的人物是:王玉龄女士,唐师曾先生、吴缘先生等。(喻春雷摄影)

王玉龄,1928年6月生于长沙的一个书香世家,祖辈任过清朝的尚书和两江提督;1945年秋,经国民党元老、时任湖南省府主席程潜出面充当介绍人,与大她25岁的张灵甫在上海金门饭店举行婚礼,当时她只有17岁。1947年5月,张灵甫在孟良崮阵亡。是张的随从杨参谋,做俘虏数月后被放回,跪在王玉龄面前痛哭,并带回张的一封绝笔信,王玉龄才得知张灵甫确切的死讯。

王玉龄女士把张灵甫将军的绝笔信凿刻在一块大理石的石碑上。碑文内容是:

余与仁杰决战至最后以一弹饮绝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部属与人民。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侍之,幼子望养育之。玉龄吾妻,今永诀矣。灵甫绝笔。5月16日,孟良崮。”

二,抗战文学的三个分类

王玉龄家的样子

不用说,张灵甫这个人物属于抗日战争的范畴:国军在正面战场抵御日寇的杰出人物。

我是研究抗日战争历史的,我认为:“抗战文学分成三类:1,田野调查派。采访真人、记录口述历史、写报告文学。2,抄书派。(不是抄袭!“抄袭”是贬义。)这一类学者是在历史的海中‘艺海拾贝’的人。他们将有永远写不完的题材。3,想象派。他们是写小说的。”

想象派作家有不少不朽的作品。

比方:老舍先生的不朽之作《四世同堂》。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老舍离别家小奔赴国难。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武汉成立老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同年随文协迁到重庆。自此主持文协工作直至抗战胜利。抗战期间老舍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为抗日做贡献。他自己也以团结抗日为题材运用各种文学体裁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老舍先生就是“想象派”的代表。——侵华日军占领北平时,他本人在重庆。

一言以蔽之:老舍先生应该没有见过真实的武装到牙齿、胡作非为的日本鬼子。

比方:畅销书《亮剑》的作者都梁先生。都梁先生比我小一岁,他的父亲在抗日战争中是新四军。都梁先生不但是高产作家,他还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优秀作家。

新华社唐师曾的采访风格应该和我类似。我们属于“田野调查派”的。

田野派作家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不能用“笔名”、“假名”。比方:我笔名叫“张三”,唐师曾叫“李四”,我们的采访对象是“王五”和“刘二麻子”。这样,是绝对不行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田野派调查的作家因为是“首次的文学创作”,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便利人家骂街用吧?——抄书派作家不同,他们的文字来自于“久经提炼”的历史。至少经过半个世纪的洗礼;所以,争论比较少。——或者说:已经被骂街过数十次了。

我和唐师曾是在1998年同一天进入中国作家协会的。当时,有四个人,两男两女。只有我们还一直保持着联系和友谊。

这次,我邀请老唐采访抗日战争老战士的目的,是希望他融入抗战历史的最后时刻。

我认为:“亲历抗战的老战士们走了。抗战历史的浩瀚巨著就合上了最后的一页。”

老唐有个恩师叫萧乾。萧乾大师1910年生于北京,1931年进入北平辅仁大学,1933年转到燕京大学就读。1935年于燕大毕业,任职《大公报》。1939年远赴英国,成为战地记者。有《银风筝下的伦敦》等著名报道。1949年萧乾回到北京,文革期间与爱人备受迫害,后平反。1999年,萧乾因心肌梗塞于北京逝世,终年89岁。主要著译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大师萧乾在二战中既报道欧洲战场,也报道中国的战况。因此,大名鼎鼎。

老唐也一样,他如果只报道卡扎菲、萨达姆、诺曼底、金字塔的话,就没了地气。

老唐出马,果然一个顶俩。他本人就是“脚底板儿绑大锣走到哪响到哪”的人物。

王玉龄女士似乎也喜欢这样的人物,她与一脸喜相的唐师曾交谈甚欢。

三,我反对中国人之间无休止、残酷地互相杀戮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后,阵亡的张灵甫将军在盖棺之前的照片。

抗战以后,是中国的内战。张灵甫在孟良崮之战中死后,受到解放军的尊重,给以礼葬。解放军买来一个十分华贵的棺材,为他洗过脸,整饰了伤口,穿好簇新的军装……。不过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国民党军服,给他穿的是解放军的军服。还由当时担任华野6纵政治部副主任的谢胜坤主持了一个仪式。上面的照片是盖棺前的一瞬间。

“抗战”和“内战”距离近。所以,亲历抗战的人物都是经历炼狱般杀戮的人群。

张灵甫是亲历杀戮炼狱的亲历者;而王玉龄是目睹者。——笔者,是反思者。

我的采访立意只有两点:其一,是抗日战争。其二,批判中国人杀中国人。

先说“中国人杀中国人”的话题。我和唐师曾在火车上就讨论过这个话题。

唐师曾先生是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的人物。他回应我的话题,根据他的研究:

“自1886年以后,全世界讲英语的民族之间就再没有自相残杀过。”

(法国人民在1886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111周年的时候送给美国人民一尊自由女神雕像。女神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拿着一本书,这本书就是《独立宣言》。)

我是北京二外夜大学毕业的学生。我学习过日本历史。根据我的研究:

“1890年开始,讲日语的人之间就没有成建制(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地互相杀戮。”

1890年以后,日本各地部族之间的杀戮已经停止。日本人矛头一致对外;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第一届国会会议说:“朝鲜和中国的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山县有朋总理叫嚷:我们日本民族要团结一致,对这些地区必须进行“保护”。

有人抬杠,说日本的226事件。其实,日本1936年发生军人暴动的2、26事件。该事件只持续了4天。当时,日本下着百年难得一见的大雪。东京地区积雪达200毫米深。最后,获得实际利益的“统制派”高阶将领,以“叛国”等理由,只处死了发动事变的少数军官。

中国不一样。中国人之间残酷地互相杀戮了几千年。仅举几例:

1927年4、12大屠杀:……当天下午,反动军队占领上海总工会和工人纠察队总指挥处。接着,查封或解散革命组织和进步团体,进行疯狂的搜捕和屠杀。在事变后3天中,上海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者300多人,被捕者500多人,失踪者5000多人,优秀共产党员汪寿华、陈延年、赵世炎等光荣牺牲。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发动反革命政变。当日捕去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2000多人,封闭工会和团体200多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萧楚女、熊雄、李启汉等被害。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西等省也以“清党”名义,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

在1927年4、12大屠杀中,国民党军队杀害共产党人三千多人。

日本在战争中死亡的人数统计是可信的。因为,“恩给”的钱数依此发给遗族。

在1931年到1945年8月的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战死46万人。可是,中国人之间的互相杀戮的人数在这15年中就远远多于这个数字。应该是翻五倍吧?

另外,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国内有四大伪政权(溥仪、德王、殷汝耕、汪精卫)和三百万伪军帮助侵华日军镇压中国人民。其中,单单是满洲国(由华人组成)的军警宪特、皇协军就超过150万人。他们和百万日本关东军一起镇压三千万东北人民。

在1950年的镇压反革命远动中:镇压百万原国军军人,入狱百万原国军军人。国民党反动派共800万军队被全部打垮;包括数百万在监狱外的监督劳动、群众强制下的劳动改造的原国军官兵们。

史无前例的文革运动是在共产党内进行的运动。此处省略刘少奇、彭德怀等惊悚内容。

笔者研究,中国人残酷内战的缘由,来自于“魔椅”的威力。故宫太和殿中那把龙椅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互相残酷杀戮的根源。一把龙椅:于无声处想惊雷、千万人头落地……

此段落的结尾和结论:

中国人的敌人不是中国人。中国人民的敌人是来入侵的外国列强!

中国人民的敌人,是中国国内骑在人民头上的贪官污吏及其腐败的势力。

四,张灵甫将军抗战有功

王玉龄女士的家中有很多这样的照片。

此文转自:网络360问答: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绩有哪些?

整个抗战期间,张灵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对日寇南征北战,经历硬仗、恶仗无数,此时也正是张灵甫人生最为辉煌的一页。1937年,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了著名的“八一三”凇沪保卫战。张灵甫来到一五三旅三O五团走马上任,并在上海保卫战中,以勇猛果敢,指挥有方赢得全团官兵的爱戴。嘉定作战的时候,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蜂拥冲锋,杀红眼的张灵甫甩掉上身军服,抱着机枪跳出战壕,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杀得日寇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其后,他率领该团又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  

1938年,张灵甫奉王耀武之命,对驻守江西德安张古山的日寇进行反击。讨论作战方案时,众人认为张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张灵甫拍案而起,道:“各位都看过《三国演义》,魏国大将邓艾为攻取成都,出蜀将之不意,带精兵暗渡阴平,飞越摩天岭,一举攻克了江油、涪城和成都。我们也可仿此战例,大军从正面进攻的同时,再挑选一批精兵强将,从人迹罕至的张古山背面进行偷袭,以收两面夹攻之效。”于是,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效法邓艾轻装出发,攀木挂树,穿过艰险的深山峡谷、老林恶水,配合正面部队进攻,飞夺张古山。而后日寇不甘失败,出动飞机与重炮狂轰滥炸,几乎将张古山夷为平地。张灵甫率部浴血死战,与日寇鏖战五天五夜,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复拉锯。亲临前线指挥的他身中7块弹片,鲜血直流也未退下火线。  

得知德安大捷之后,田汉受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采访张灵甫等人,文章刊登在《中央日报》上,并编写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从此名震天下。德安战役之后,张灵甫被很快提升旅长。旅下辖团,实为师长,荣获四等云麾勋章、三等宝鼎勋章。

1939年3月,张灵甫率部参加南昌会战,在一次战斗中,右腿中炮弹负重伤,匆匆包扎伤口后他再度投入战斗。在不久的上高会战中,腿部再度被炸断。蒋介石派飞机将他送往香港,请英国著名外科专家克雷斯特尔为他诊治。手术后不久,张灵甫在报上看到“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不顾英国医生“再治疗一月可以痊愈”的劝阻,坚持返回部队,并说“军命不可违,军人死不足惜,何惜一足!”伤未愈提前归队,张灵甫从此留下残疾,走起路一跛一拐,人送外号“跛腿将军”。  

国民革命军第74军在八年抗战中南征北战,痛打日军,打出了“抗日铁军”和“头号王牌”的威名。张灵甫一直跟随74军,战上海,守南京,保武汉,数战长沙,扬威赣北,喋血鄂西,厮杀常德,驰援衡阳,威震湘西,几乎无役不从,写下了自己军旅生涯中为国家、为民族而战的最辉煌、最光辉的一页。因为抗战中战功卓著,张灵甫在74军连年获得晋升,由团长、旅长而师长、副军长,直至抗战胜利后担任军长,深获老蒋的青睐,被老蒋赞为“模范军人”,视为心腹爱将。

五,王玉龄女士回忆同周总理夫妇的交往

王玉龄接受采访时,手拿描写她的图书《佳人》。

笔者今年60岁。在以往的中国领导人之中,我见过毛泽东、周恩来、林彪等人。所以,王玉龄女士说见过周恩来、邓颖超的话题时,笔者也感到亲切。

王玉龄曾向我们介绍:周恩来总理生前对她和家人一直很关心。1973年秋,周总理从侨胞口中得知她的情况,命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黄华设法找到她,邀请她到北京访问观光,欢迎她叶落归根。并通过别人向她转达:“王玉龄和杨振宁两人何时想回大陆,可随时签证,来去自由。”她于1973年9月到北京,周总理接见了她,恳切地对她说过:“我当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张灵甫是我的学生。我们没有把他争取过来,我有责任!”

王玉龄女士慢慢说道:

张灵甫与林彪、刘志丹、谢晋元、胡琏、李弥等人,同为黄浦军校四期学员。在抗日战争中,张灵甫参加过“八一三”凇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南昌战役、长沙会战、常德保卫战、长衡会战等多次战役,其中因“张古山大捷”而被田汉以真名写进话剧,被誉为“常胜将军。”

王玉龄向我们回忆:接着总理又安排她到几个大城市秘密参观,所到之处都给予很高规格的接待。此后她每年都去北京访问一两次。

1974年她到了延安。说是想要看看,毛主席怎么能够在延安这种地方生存下来。那地方是黄土高原,简直苦得不能再苦,周总理都要睡窑洞,只有毛主席可以睡平房,还是土砖砌的,要是在湖南乡下,就是贫农住的房子。

周总理去世之后,邓颖超每年都代表总理接待她。1984年,庆祝建国35周年,身在美国的王玉龄应邓颖超的邀请回国,有幸登上天安门城楼,与很多国家领导人和国内外友人一起参加了庆典。

当谈到邓颖超,微笑的王玉龄女士对我说:

我的房子在南京,是一栋别墅。房产的姓名是我王玉龄,不是张灵甫。房子有300多平方米大小。还有一个院子。解放后,房子被没收了。我多次见到邓颖超夫人时,邓颖超都问我:“有什么问题?要求?请提出来,我可以帮助解决。”可是,我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十几年前,南京政府要给我17万人民币,以此了结房子的事儿。当时的17万也买不了多大的面积,更何况现在呢!现在,在原址上买两、三平方米也困难了。

我批评王玉龄女士:“——这事就怪您了!当时,您如果反映给邓颖超,她一句话,您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如今再提,怕是永无天日了。”

此时,唐师曾在我和王玉龄女士谈话时翻拍了一张王玉龄女士和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门前的一张合影照片。我把这个“空”给落下了。

王玉龄女士还谈到胡锦涛在抗战60年的讲话。她回忆:

2005年9月,当时77岁的王玉龄女士,应中共中央统战部的邀请,也是以抗战有功将领遗属的身份,带着她和张灵甫的儿子张道宇,从美国赶赴北京,参加了抗战胜利60周年的纪念活动。

在9月3日的记念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寇血战的历史勋劳,特别肯定了国军组织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重大战役对日军的沉重打击,对以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为代表的国军抗日名将给予高度评价。这令王玉龄女士感慨万千,欣慰有加。她在发言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宽广胸襟、高瞻远瞩和实事求是,以及领导人的胆魄、真诚和善意,报以高度的赞誉。

王玉龄女士对我说:我听了胡书记的讲话后很是感动,我还在香港的报纸上发表文章。表达看法。赞赏共产党对抗战历史的认识。

我问王女士:“那张香港报纸呢?我希望翻拍一张?”

我想打乱这样正正经经的谈话气氛,于是话锋一转。

我问王玉龄女士:“您这么漂亮一个女性,这么多年,就没有男人、帅哥什么的,悄悄给您递个纸条,传达爱慕之情之类的?——我不信。”

王玉龄女士温文尔雅,笑而不答。我想,一般人不是嗔怪就是面有愠色了。

王女士慢慢向我介绍:自己1948年携老母、幼儿到台湾。她不愿过那种靠抚恤金生活的日子,1952年,在当时台湾陆军总司令孙立人(王玉龄姨父)的私人帮助下,她留下老母和6岁的幼儿,毅然离台,只身去美国求学。

1953年,王玉龄考入美国纽约大学财会专业。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她上午做文秘工作,下午和晚上到大学听课。4年后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先是去罗斯福医院任会计2年,后又在五星级饭店———朴拉沙饭店工作3年,最后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21年直到退休

王玉龄的父亲早亡,母亲先是跟她去台湾,后又随她移居美国,母女俩和孩子三人一直相依为命。1996年,已经90多岁的母亲想叶落归根,加上儿子也在祖国大陆办了公司,王玉龄决定回国定居。她们回到老家长沙,7年后的2003年,母亲以101岁高龄安然辞世,这期间她一直在家乡陪伴着母亲。之后王玉龄又迁居儿子公司所在地上海。

我想,这是王玉龄女士对我提问的委婉答复吧?——左手拉小的,右手扶老的。

王女士慢慢向我介绍:张灵甫身高190,儿子187身高。——都是高个子。

我问王女士和儿子的关系是否亲密?王女士又笑而不答。

王玉龄在美国连续担任过两届华美协会会长,为中美两国民间交往和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做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有益工作。她和家人亲友一直坚决反对台独。

1995年,她支持在美国经商的儿子张道宇回国办厂,建设家乡。香港黄埔军校的同学邀请她担任副会长,她表示愿与灵甫的同学好友一道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尽绵薄之力。她咏诗言志:

“宝岛亟需归统一,弟兄何必动戈矛。

同心彩笔鸿图绘,国际争强百代豪!”

我采访的方式就是东拉西扯的。我问王女士现在的生活;如果不高兴可以不回答。

比方:生活来源?房子的租金?雇佣保姆的月薪?买菜?做饭?和孙子的关系?孙子是否找对象?是什么地方的身份?居住证?护照?……

王女士逐一回答:我的护照有两本。一本是美国的,一本是台湾中华民国的。

王女士:我的退休金是美国政府发放的,每个月一千多美金。我租用此房(两室一厅,大约90米)每月租金5000元。我雇佣保姆每月5000元。我在中国大陆没有“医保”,看病是全额缴费。我急忙说:“——很多人因病致贫!”王女士笑着说:“——我就是穷人。”

王女士说:“我孙子大约有一年没有来看我了。他在美国学习。他应该有女朋友了。”

我们的话题又转到了“光华寮事件。”

我1984年作为外交部外交人员服务局的助理翻译被派到日本读卖新闻北京分社工作。我当然知道发生在1985年前前后后的“光华寮事件”的原委。

“光华寮”是一位于日本东京的五层楼房,为二战后国民政府驻日本代表团用变卖日军掠夺中国人民的资财所得的功款购置的中国国有财产。

一直由中国侨胞管理使用,复交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机构监督管理。1986年2月4日,日本京都地方法院竟将“光华寮”判归台湾当局所有。1987年2月26日,日本大阪高等法院驳回中方上诉,再次判给台湾当局。中国驻日机构和外交部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交涉。日本政府以“日本三权分立,政府不能干涉司法”为由,推委应负国际义务,称光华寮问题只是一般“民事诉讼”。

王玉龄女士强调,光华寮,恰恰是归她家族成员管理。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日本国和台湾断交。中国人民共和国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理所当然地接收光华寮所产生的产权移交问题。——我个人认为,王玉龄女士在光华寮归属的问题上是立了功的。

话题一转,我和王玉玲女士又聊张灵甫和方先觉将军的友谊

说道方先觉将军,就要谈到举世震惊的衡阳保卫战。当时,蒋介石要求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坚守十日,可是,方先觉将军却坚持打了47天,直到弹尽粮绝。

1944年,在中国的湖南衡阳发生过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之间震惊世界的一战,这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军在湖南衡阳以孤立无援的病惫之师抗击数倍于己的日军,血战整整47天,这一仗的影响,甚至震动了日本朝野,东条英机内阁为之下台。纵观整个中国抗日史,这一仗持续之弥久、战斗之惨烈、影响之深远,中国战场所有的城市防卫战,似乎没哪一仗可与堪比。

此役双方打到地47天的1944年8月8日。凌晨,日军第11军司令部派遣情报参谋竹内实孝少佐前往第10军军部接洽停战。方先觉回复第10军绝无投降之意,同时还提出“保证生存官兵安全,并让他们休息;收容伤兵,并郑重埋葬阵亡官兵”的要求。竹内参谋则表示日军对第10军官兵的敬意,并同意方先觉将军提出的要求。

王玉龄女士对我说:“当时,张灵甫率军已经打到衡阳附近。可是,方先觉部数千人已经饿饭数日、弹尽粮绝、举足维艰了。日后,张灵甫将军和方先觉将军在重庆见面时,张灵甫将军羞愧难当,只说了四个字:‘惭愧!惭愧!’就四目相望、潸然泪下”

笔者翻译照片说明:在仁爱中学,由重庆领导的中国国军一部,无条件投降的历史瞬间。

此照片并非方先觉将军一行在弹尽粮绝时与日寇洽谈的情景

我急忙说,根据我的调查,在抗日战争中,因弹尽粮绝放下武器的国军两个将军都被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在事后宽容了。他们是四十军军长庞炳勋将军,和第十军方先觉将军。

1945年日本投降,蒋介石还安排庞炳勋、方先觉参与了16受降区受降日军的活动。

其实,美国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过。在密苏里舰上受降日军的温莱特将军就是一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温莱特接替麦克阿瑟成为美国驻菲律宾总司令。在弹尽粮绝之后为了士兵的生命,于1942年5月5日向罗斯福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后投降日军。之后长期被关押在中国东北的日军战俘营中,1945年9月2日,温莱特中将在密苏里号战舰上见证了日本的投降,战后被奉为美国的国家英雄。

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舰上,麦克阿瑟将军把签字笔转身送给温莱特将军。

王玉龄女士笑着对我说:“方先觉将军的女儿和我的儿子喜结连理。我们是亲家呢。”

我问:方先觉将军的女儿是“大款”吗?王玉龄女士感到问题好笑,就笑着接茬说是。

六,如果再采访王玉龄女士我会问什么

北京电视台记者王淳华和王玉龄女士交谈中

话锋一转,我问关于砸碑的事情。

我说:“听说,有人把立在孟良崮上张灵甫将军的碑砸了?”

王女士非常平静,她告诉我:“——我知道。——人们会做一个更大的。”

我很同意王玉龄女士的说法。因为,张灵甫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行为是应该流芳百世的。今天,日本对我国土仍然虎视眈眈、垂涎三尺、磨刀霍霍、威胁再三。我们中国人应该分清敌我。另外,即使一个关押20年的罪犯,他出了监狱都应该受到善待。更何况,我们中国人的内战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了。还互相仇恨?难道中国人民之间还要打200年?

回京多日,写此文。越写越感到对王玉龄女士不解。如果我再一次采访,我希望问:

一,您在美国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回来?

这里无医疗保障,您在南京的房子产权也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您爱国,国家也应该爱您才对。我在日本国采访20几位侵华日军老兵,他们都说:“我们爱日本国,日本国基本上也爱我们。所以,我们作战勇敢、无后顾之忧……”

二,最近几年,特权阶层把人民的财产“共”起来之后,“供”他们的子女、亲属在美国骄奢淫逸。也有“携款外逃”一说的。

——您怎么看这些事儿?

2014-11-22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