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00公里外的喧嚣赶来,这里的阳光接住了我们所有的期待。”清晨七点,杨涛正给柴窑添柴,火光映着他身旁码放整齐的陶器,妻子曾鑫在一旁整理研学工具,空气中弥漫着陶土与松木混合的清香。这对年轻夫妻在云南永仁的旅居生活,已经走过了整整一年。

如今,“旅居”早已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越来越多人对生活方式的主动选择——找一处心安之地,把他乡变故乡。在北纬26度的黄金纬线上,这座被称为“中国阳光城”的小城永仁,正凭借着年均2836小时的日照、19.2℃的常年恒温,以及每立方厘米超2500个的负氧离子,成为无数人追寻的“第二故乡”。

逐光而来:一场跨越山海的定居

2024年初,杨涛和曾鑫辞掉城市里的工作,一人骑摩托、一人开房车,载着全部家当穿越半个中国。在云南多地考察后,永仁的阳光最终留住了他们。“这里的阳光是暖的,但不灼人,风里都带着草木的味道。”曾鑫回忆起初到永仁的那个午后,青瓦白墙的小城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那一刻她便知道“就是这里了”。

为了在永仁扎下根,热爱手工的杨涛专程去曲靖学习柴烧制陶技艺。当第一窑陶器出炉时,不仅收获了2000多元的收入,更意外地吸引了当地学生前来研学。“现在每周都有孩子来学做陶,我们教他们揉泥、拉坯,他们带我们去山里找野菜、听彝族调子。”杨涛笑着说,这种双向的文化交融,让旅居生活有了更扎实的温度。

同样被阳光吸引的,还有来自黑龙江的赵锋军夫妇。“家乡的十月已经飘雪,这里却能穿着单衣晒太阳。”2023年国庆,赵锋军带着妻子时得云来到永仁,原本计划的短期旅居,因为气候与人情的双重打动,变成了举家搬迁。如今,他们和另外四户退休的亲友一起在永仁安了家,用家乡手艺做的馒头、饺子,成了邻里间最抢手的“稀罕物”。

“当地人会把刚摘的芒果塞到我们手里,社区工作人员还帮我们办理医保手续,这里的温暖比阳光更实在。”时得云的话,道出了许多旅居者的心声。在永仁的街头,操着各地口音的人们从容漫步,菜市场里东北腔与云南话和谐交织,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生活画卷。

因光而兴:一座小城的康养答卷

对于类风湿患者朱麓来说,永仁的阳光更像是“带着温度的良药”。2024年11月,她坐着轮椅被丈夫推进这座小城,三个月后,她已经能扶着栏杆慢慢散步。“在老家冬天关节疼得下不了床,在这里晒着太阳做理疗,症状一天天减轻。”如今,朱麓不仅买了房准备长期定居,还加入了社区的广场舞队,笑容里满是重生的喜悦。

朱麓的经历,是永仁“四季皆可康养”的生动注脚。这座森林覆盖率达75.37%的小城,平均海拔1500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正逐渐转化为康养产业的发展动能。随着“美丽县城”建设的推进,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县城等荣誉接踵而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让“栖居”更有保障。

在玫瑰阳光城小区,绿树成荫的步道上,老人们在打太极,孩子们追逐嬉戏。这个2020年开工建设的小区,一期入住率已超95%,二期交付部分入住率达90%,绝大多数业主都从“旅居客”变成了“常住民”。“我们不仅建房子,更建生活。”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从医疗配套到文化活动,从生活服务到志愿服务,一系列暖心举措让旅居者宾至如归。

向阳而生:阳光之城的未来图景

数据见证着这座阳光小城的吸引力:目前永仁吸引各类康养人口超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近三年接待国内游客683.31万人次,年均增长20.46%;康养旅游总花费达62.58亿元,年均增长18.62%。每年冬季,7100余名“追光者”会如期而至,让这座小城的冬天格外热闹。

“旅居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生活方式的共鸣。”永仁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正以“一城阳光·四季康养”为布局,推进“阳光四季康养园”建设,通过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文化遗产活化等多元业态,让“阳光资源”真正转化为“幸福资产”。

夕阳西下,杨涛的柴窑熄灭了最后一缕火光,曾鑫在朋友圈发了张陶器的照片,配文“日子很慢,阳光很暖”。不远处的莲池溪谷,赵锋军夫妇和邻居们正在散步,晚风送来彝族姑娘的歌声。在永仁,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这里找到生活的本真——不是匆匆赶路,而是与阳光相拥,与自然对话,在岁月流转中,把每一天都过成诗。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