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I下海fallsea

撰文I胡不知

2025年10月下旬,深耕儿童启蒙领域16年的宝宝巴士陷入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多位家长在社交媒体曝光,宝宝巴士儿歌APP开屏频繁跳转三女共侍一夫等低俗擦边直播广告,弹窗关闭键极小且极易误触,孩子点击后不仅自动下载陌生软件,还会接触到着装暴露的不良内容。事件发酵48小时内,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20亿,#宝宝巴士低俗广告##谁来守护儿童数字空间#等话题接连登上热搜。

面对全网审判,宝宝巴士从最初以第三方广告审核疏漏轻描淡写回应,到最终发布致歉声明,宣布下线全部广告、处理审核负责人并研发强制拦截功能。但这场风波早已超越单一企业的危机公关范畴——作为服务全球7亿家庭的儿童启蒙标杆,宝宝巴士的失守,实则捅破了整个儿童内容行业流量至上的商业伦理泡沫,暴露出商业模式、监管体系与企业责任的多重断裂。

一、千亿市场中的生存悖论

儿童内容行业曾被视为永远的蓝海,政策扶持与育儿需求共振催生了规模扩张,但免费内容+广告变现的主流模式,正将行业推向商业利益与儿童权益的冲突深渊。宝宝巴士的困境,不过是行业普遍矛盾的集中爆发。

中国儿童内容行业在政策与资本双重驱动下实现快速增长。据艾瑞咨询数据,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较2019年增长127%,其中数字内容占比达62%,涵盖互动APP、儿歌动画、启蒙课程等多个细分领域。这一增长背后是刚性的育儿需求:0-8岁儿童群体规模超1.2亿,90后父母对数字化启蒙工具的接受度达83%,且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的比例从2019年的35%升至2024年的68%。

市场结构呈现大而分散的特征。头部企业中,宝宝巴士以15%的市场份额居首,贝乐虎儿歌、儿歌多多、智慧树等紧随其后,但CR5(行业前五企业市场份额)仅为18%,数千家中小机构充斥市场。竞争焦点集中在用户规模争夺上——免费内容成为最有效的获客手段,而广告则成为回收成本的主要路径。这种以量取胜的逻辑导致行业陷入恶性循环:为扩大用户基数牺牲内容质量,为增加广告收入放松审核标准。

变现模式的单一化加剧了行业风险。目前行业内80%以上的企业采用免费内容+广告变现模式,仅有头部10%的企业能实现会员收入占比超30%。第三方广告联盟成为关键枢纽,平台通过接入百度、谷歌等广告SDK获取分成,单次有效点击收益0.1-0.5元不等。为提升点击量,部分平台故意缩小广告关闭键、设置诱导性跳转,甚至默许低俗内容流入——宝宝巴士事件中出现的自动下载强制弹窗等问题,在行业内并非个例。

儿童内容领域的监管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与快速迭代的市场存在明显时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淫秽、色情内容,广告经营者需建立健全审核制度;2023年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进一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

然而,监管执行面临三大难点。一是审核标准模糊,现有政策未对儿童适宜性广告作出明确界定,仅靠企业自行把握尺度,导致擦边内容有机可乘。二是技术对抗失衡,第三方广告采用程序化投放技术,广告内容实时更新,人工审核难以全覆盖,而机器审核对语境、画面等隐性低俗元素识别率不足40%。三是监管频次不足,市场监管部门多采用事后投诉查处模式,常态化巡查机制尚未建立,企业违法成本远低于违法收益。

行业自律的缺失进一步放大了监管漏洞。尽管2024年多家头部企业联合发布《儿童数字内容行业自律公约》,承诺杜绝低俗广告、规范投放形式,但缺乏强制约束与惩戒机制。上观新闻调查显示,宝宝巴士事件曝光后,智慧树、贝乐虎儿歌等多款APP仍存在枪战游戏、擦边视频等不适宜广告,其中智慧树主页甚至出现含骷髅怪射击画面的《向僵尸开炮》广告。

家长群体陷入刚需与担忧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数字化启蒙成为育儿刚需,72%的3-6岁儿童每周使用启蒙APP时长超3小时;另一方面,内容安全问题频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数据显示,68%的家长曾在儿童APP中发现不适宜内容,45%的孩子有过误触广告导致消费或下载的经历。

这种信任危机正在重塑市场选择。过去三年,付费去广告成为家长优先选项,儿童内容APP的会员渗透率从2022年的18%升至2025年的32%,但付费服务并未完全解决安全问题。有家长反映,即便开通宝宝巴士会员,仍会收到诱导续费推荐硬件的弹窗广告,且会员费用从每年98元涨至198元,涨幅达102%,引发付费仍被打扰的新不满。

二、从启蒙标杆到信任崩塌的十六年

宝宝巴士的成长轨迹堪称中国儿童内容行业的缩影——从解决用户痛点的创新者,到被流量绑架的逐利者,其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次选择,都为今日的危机埋下伏笔。

2009年,程序员爸爸唐光宇因两岁儿子学不会辨认颜色,开发了首款产品宝宝学颜色APP,意外获得市场认可,通过付费下载模式实现日均300美元收入。这一偶然成功让唐光宇嗅到商机,与合伙人卢学明共同成立福州智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宝宝巴士前身),聚焦0-8岁儿童启蒙赛道。

早期产品以小而美的工具类APP为主,涵盖认知、语言、数学等基础领域,凭借精准的用户定位和简洁的交互设计,快速积累首批核心用户。2010年推出的《宝宝学形状》《宝宝学交通工具》等系列产品,在苹果AppStore教育类榜单长期占据前10位,公司当年荣获移动MM百万青年创业计划精品奖。

这一阶段,宝宝巴士的商业模式以用户付费下载为主,营收规模虽小(2012年不足千万元),但用户口碑良好,未出现广告相关争议。产品开发遵循解决育儿实际问题的逻辑,为品牌奠定了专业启蒙的初始形象。

2013年成为宝宝巴士发展的关键转折点。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爆发,免费模式成为获客主流,唐光宇决定放弃付费下载,转向免费内容+广告变现模式,同年获得顺为资本100万美元A轮融资,用于产品矩阵扩张。

这一战略调整迅速见效。公司推出奇奇妙妙熊猫IP形象,构建起涵盖儿歌动画、互动APP、国学故事的产品体系,免费策略推动用户规模呈指数级增长:2015年全球家庭用户突破1亿,2019年达到5亿,YouTube多语种频道播放量位居全球启蒙类首位。商业化方面,通过接入百度、谷歌等广告联盟,APP合作推广收入从2018年的1.85亿元飙升至2020年的4.98亿元,三年涨幅达169.19%。

资本运作同步推进。2015年获得好未来、基因资本4000万元B轮融资,2016年获评中国版权最具影响力企业,并开始规划IP授权业务,与天海邮轮合作打造主题航线,尝试从内容向产业延伸。但快速扩张背后,隐患已开始显现:2020年,两款APP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工信部通报,暴露了用户数据管理的漏洞。

2021年6月,宝宝巴士递交创业板IPO申请,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揭示了其商业模式的深层风险。2018-2020年,公司营收从2.5亿元增至6.5亿元,但96%以上的收入来自APP广告推广和内容授权分成,其中广告收入占比分别达72.7%、72.87%、76.76%,对单一变现模式的依赖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客户集中风险同样突出。连续三年,百度为宝宝巴士贡献了近50%的收入,2020年这一比例高达50.74%,谷歌、腾讯紧随其后,前五大客户合计贡献收入超80%。这种看广告巨头脸色吃饭的格局,使得宝宝巴士在广告审核中缺乏话语权——为维持与头部广告联盟的合作,对部分争议内容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IPO进程一波三折。2021年9月、2022年3月,因财务资料过期两次中止审核,2022年6月,公司主动撤回申请,深交所终止审核。市场普遍认为,营收结构单一、合规风险未解决是其折戟的核心原因。但宝宝巴士并未借机重构商业模式,反而进一步加大广告加载力度,2021年上半年广告收入占比仍达69%,为后续危机埋下直接隐患。

IPO失败后,宝宝巴士试图通过多元化突围,却陷入多线失守的困境。2023年发力智能硬件,推出点读笔等产品,但因质量问题引发投诉——售价200-300元的点读笔,维修费用高达100元,家长吐槽性价比极低。IP运营方面,侵权纠纷频发:2023年美国法院裁定其SuperJoJo频道抄袭CoComelon,赔偿234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67亿元);2025年8月、10月,又因著作权纠纷被月亮迷娱乐等公司起诉。

广告问题更是愈演愈烈。家长投诉从2024年9月开始出现,有用户反映会员过期后即收到露骨情色广告,无奈卸载产品;2025年3月,多名家长吐槽广告弹窗关了四五遍没关掉,直接吓哭孩子。直到2025年10月,三女共侍一夫等低俗广告引发全网声讨,宝宝巴士才被迫回应,但其初期审核难免疏漏的辩解进一步激化舆论,最终在压力下推出全面整改措施。

创始人唐光宇曾坦言,程序员出身的创业者有个致命缺点,就是商务薄弱。这一自我认知精准指向了公司的核心短板——过度依赖第三方广告联盟,缺乏自主变现能力与风险把控能力,最终在商业利益与儿童权益的天平上彻底失衡。

三、未披露的风险与商业模式困局

尽管宝宝巴士2022年撤回IPO申请后未更新招股书,但2021年披露的招股书及后续经营数据,已清晰揭示其难以持续的发展逻辑。这份被终止审核的文件,不仅是公司的过去时,更是理解其今日危机的解剖刀。

招股书显示的营收结构,暴露了宝宝巴士最核心的经营风险。2018-2020年,APP合作推广收入占比连续三年超7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内容授权、硬件销售等其他业务占比不足4%。这种单一结构使得公司对广告市场波动极度敏感——2020年互联网广告市场增速放缓至11%,宝宝巴士营收增长率即从2019年的107%骤降至23%,净利润同比微降3.8%,出现增收不增利迹象。

更危险的是对头部广告客户的过度依赖。百度作为第一大客户,2020年贡献收入3.31亿元,占比超50%,谷歌、腾讯占比分别为18%、12%。这种客户集中度过高的情况,违反了创业板经营稳定的上市要求,也是监管问询的重点方向。但公司在招股书中仅笼统披露存在客户集中风险,未说明应对措施,更未提及广告内容审核可能带来的合规风险。

与同行业企业相比,宝宝巴士的广告依赖度远超均值。据招股书同业对比数据,2020年儿童内容行业广告收入占比平均为42%,贝乐虎儿歌、儿歌多多分别为58%、62%,均低于宝宝巴士的76.76%。而头部教育企业猿辅导、斑马AI课的广告占比已降至30%以下,通过会员服务构建起更稳健的收入结构。

招股书披露的成本结构,揭示了广告审核漏洞的制度性原因。2018-2020年,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3200万元、6800万元、9500万元,占营收比例仅为12.8%、12.83%、14.62%,其中用于广告审核的专项投入不足10%。同期,研发费用占比从18%降至15%,主要投入集中在内容制作,审核团队规模长期维持在50人以下,人均需负责40余款APP的广告审核。

这种投入不足与业务规模严重不匹配。截至2020年底,宝宝巴士旗下已有200余款APP、2500集儿歌动画,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三方广告日均投放量超10万条。50人的审核团队即便采用机器初审+人工复核模式,也仅能覆盖核心产品的重点广告位,对弹窗广告、跳转广告等长尾场景的审核基本处于失控状态。有内部员工透露,审核标准随广告收入波动,营收压力大时就放宽尺度。

对比国际同行,差距更为明显。迪士尼儿童APP的审核团队规模达500人,占员工总数的20%,且引入儿童心理学专家参与标准制定;日本儿童内容企业任天堂更是建立三重审核机制,广告上线前需经过机器筛查、人工复核、家长代表评议三个环节,审核成本占营收比例达8%,而宝宝巴士这一比例不足1%。

招股书在风险提示部分存在明显的避重就轻。对于广告相关风险,仅以广告政策变化风险一笔带过,未提及第三方广告内容不合规、用户投诉等具体问题;在知识产权风险部分,仅披露3起轻微侵权纠纷,对正在发酵的美国SuperJoJo抄袭案未作任何说明,而该案件最终赔偿金额达1.67亿元,占2020年净利润的64%。

用户数据安全风险的披露同样不足。2020年工信部通报其两款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但招股书仅称已完成整改,未解释违规原因、整改措施及潜在法律责任。事实上,儿童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监管重点,2021年《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同类企业因数据违规被处罚的案例频发,宝宝巴士的轻描淡写,暴露出对合规风险的漠视。

这种选择性披露,本质上是为了掩盖商业模式的致命缺陷。若如实披露广告审核漏洞、侵权纠纷进展等问题,其IPO申请可能直接被驳回;但回避问题并未解决问题,反而让风险在后续经营中持续累积,最终以全网审判的形式集中爆发。

宝宝巴士撤回IPO申请后,始终未公开披露后续资本规划,但市场普遍猜测其仍有上市意图。然而,从2022年至今的经营表现看,招股书暴露的核心问题不仅未解决,反而进一步恶化:广告收入占比仍维持在70%左右,2025年新增两起著作权纠纷,合规风险持续升级。

若重启IPO,宝宝巴士需回答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降低广告依赖度,构建可持续的变现模式;二是如何完善审核机制,杜绝低俗内容流入;三是如何解决IP侵权问题,夯实核心竞争力。但从其危机后的整改措施看,下线广告研发拦截功能等仍属短期应急,未触及商业模式重构的根本,重启上市之路注定艰难。

结语:

宝宝巴士的信任危机,给所有儿童内容从业者敲响了警钟: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用户规模或广告收入,而是家长与社会的信任;这个行业的底线从来不是合法合规,而是敢给自己的孩子用。

从1999年中国首款儿童启蒙软件诞生,到如今千亿市场规模,儿童内容行业的发展始终与技术进步、育儿观念变迁同频共振。但无论商业模式如何迭代,技术手段如何升级,守护童年纯净的核心使命不能动摇。低俗广告的入侵,看似是第三方审核的疏漏,实则是商业伦理的失守——当企业把流量放在比孩子更重要的位置,再知名的IP、再庞大的用户规模,最终都会沦为空中楼阁。

宝宝巴士的整改措施能否真正落地,尚需时间检验。但整个行业必须意识到,这场危机不是某家企业的独角戏,而是重构发展逻辑的转折点。唯有摆脱流量至上的惯性,建立责任优先的共识,才能让儿童内容行业回归启蒙本质,真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安全岛与导航仪。

对家长而言,选择一款儿童APP的标准,不应只是内容丰富度或下载量,更应是企业的责任意识与合规记录;对企业而言,赢得市场的方式,不应是广告的密集投放,而是对每一个细节的敬畏之心。毕竟,在孩子纯净的世界里,容不得半点商业利益的妥协与算计。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