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财报展现出一幅“规模高增、盈利稳健”的图景。

据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南京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19.49亿元,同比增长8.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0.05亿元,同比增长8.0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78.69亿元,同比增长8.39%。

其中,第三季度,南京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34.69亿元,同比增长9.12%;净利润53.86亿元,同比增长6.26%。

然而,南京银行在营收与净利润保持双增的同时,结构失衡、盈利模式单一及潜在资产质量压力不容忽视。

结构失衡,增长动力单一

在城商行序列中,南京银行素以“债券特色行”和增长势头强劲著称。2025年前三季度,该行再次展现出较强的规模扩张能力。然而,亮眼增速背后,增长动能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正日益凸显。

一方面,南京银行的业绩增长高度依赖利息收入,在行业净息差普遍承压的背景下,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

2025年前三季度,南京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252.07亿元,同比增长28.52%,在营业收入中占比60.09%;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67.42亿元,同比下降11.63%,在营业收入中占比39.91%;成本收入比23.27%,较上年末下降4.81个百分点。

南京银行需要警惕,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信贷需求可能减弱,叠加资产质量风险上升,将对利息收入形成双重挤压。此外,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与降息环境延续,将持续压缩银行净息差,使得高度依赖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面临更大挑战。

另一方面,南京银行非利息收入不仅总量下滑,其内部结构亦存在隐忧。

2025年前三季度,南京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38.02亿元,同比增长8.5%;投资收益为128.55亿元,同比增长21.6%。然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出现-3.34亿元的亏损,同比大幅减少50.1亿元。

尽管投资收益增长,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巨亏,暴露出金融市场业务的极高波动性和潜在风险。这与银行追求稳定、可持续的非息收入初衷背道而驰,抗周期能力不仅没有增强,反而可能放大业绩波动。

值得关注的是,零售业务方面,尽管规模与收入增速亮眼,但利润贡献仍然偏低,盈利能力与可持续性有待提升。

截至2025年9月末,南京银行零售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17.02亿元,同比增长22.10%,其中代销业务中收增速达47.42%。然而,该板块实现利润仅为16.22亿元,在整体盈利中占比有限,显示其规模化盈利和风险收益平衡能力仍面临考验。

结构失衡、增长动力单一,不仅是南京银行当前面临的突出挑战,也是许多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监管趋严和竞争加剧背景下的共同困局。

潜在困境与核心挑战

在长三角地区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南京银行凭借区域优势与业务特色,持续保持规模扩张态势。然而,在高速增长的背后,资本补充压力持续积聚、资产质量暗藏隐忧、合规内控屡现短板,这三重挑战正逐渐构成南京银行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关键制约。

首先,资产规模狂奔背后资本充足率承压,安全边际遭侵蚀。

截至2025年9月末,南京银行资产总额超2.9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709.08亿元,增幅14.31%;负债总额2.7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73.73亿元,增幅14.48%;存款总额1.6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43.83亿元,增幅9.65%;贷款总额1.4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50.83亿元,增幅12.34%。

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必然带来资本消耗的加剧。截至2025年9月末,南京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64%、11.11%和9.54%,虽总体符合监管要求,但部分指标已呈现边际下滑趋势。

若资产扩张速度持续高于资本内生积累能力,南京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将进一步承压,不仅可能制约业务发展空间,甚至可能触及监管底线,影响市场信心。

其次,资产质量呈现整体稳健但局部存在隐忧,主要表现在拨备覆盖率下降及个人贷款不良率方面。

南京银行2025年三季报显示,不良贷款率为0.83%,与年初持平,显示出一定的风险控制能力。然而,拨备覆盖率较年初下降22.05个百分点至313.22%,拨贷比也下降0.17个百分点至2.6%,暗示银行可能通过释放拨备来平滑利润,削弱了未来风险抵御能力。

此外,结构性风险值得重点关注。南京银行母公司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33%,虽环比微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反映出零售业务扩张中信用风险管控仍面临挑战。

再有,南京银行多家分支机构因合规问题受到监管处罚,暴露出其在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方面存在系统性问题。

据网络公开信息,1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泰州监管分局披露,南京银行泰州分行因三项违规行为被罚款145万元;4月,南京银行扬州分行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被扬州监管分局罚款40万元;7月,无锡监管分局对南京银行无锡分行开出45万元罚单,违规事由涉及业务操作不规范……

在“强监管、严监管”已成为常态的今天,合规成本已成为银行经营的必要成本。南京银行任何内控的短板,都可能在未来某个时点引发更大的监管风暴、声誉风险甚至业务限制,从而打断其增长进程。

迈向高质量增长:路径选择与能力考验

在利率市场化持续深化、行业净息差普遍承压的背景下,银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结构性转变。与资本实力雄厚、风控体系成熟的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城商行在资本实力、风控技术与合规文化等方面资源有限,转型挑战更为严峻。

南京银行作为区域龙头,未来如何进一步巩固延续高质量发展态势,考验着其的精细化运营能力。

在业务结构上,“做减法”与“做加法”。南京银行需适度控制对资本消耗大的传统对公信贷增速,坚定不移地深化零售转型。但零售转型不能只追求管理客户资产规模,更要关注客户的综合贡献度和业务的实质利润率,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

在风控体系上,“织密网”与“智能化”。南京银行可以利用金融科技赋能风险识别与监测,建立更精准的客户画像和行业风险模型。尤其对高速增长的绿色、科技金融等领域,必须建立与之匹配的专业化风控能力,避免成为新的风险洼地。

在合规管理上,“零容忍”与“常态化”。南京银行要将合规文化提升至战略高度,建立从上至下、贯穿全员的责任体系。对屡次出现的基层内控问题,必须采取零容忍态度,通过严厉问责和系统整改,彻底扭转“重业务、轻合规”的惯性思维。

总的来说,南京银行规模的快速扩张展现了其市场竞争力,但资本压力的加剧、资产质量的隐忧以及合规管理的短板,也提示其需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稳健性。未来,唯有夯实资本基础、严守风险底线、强化合规经营,才能实现从“大”到“稳”、从“快”到“久”的转变。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