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词成为郑州文旅融合的“点睛之笔”
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分论坛活动在郑举办
当诗词遇见旅游,当文化邂逅产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0月29日下午,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分论坛活动在郑举办。作为分论坛的其中一场活动,4位嘉宾围绕着《诗笔点金——诗词文化赋能文旅产业的升维之道》主题,探讨如何让诗词成为郑州文旅融合的“点睛之笔”。
在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林峰看来,其实诗词赋能文旅产业发展自古有之,比如说,杭州西湖、黄鹤楼等之所以名扬天下,少不了白居易、苏东坡、崔颢、王之涣等众多名家巨匠的诗词助力。郑州历史上诞生了众多杰出的诗人,留下不少传世佳作,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诗人的名字与郑州紧密相连。郑州在诗词赋能文旅产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具体如何做?林峰认为,应该从优化郑州的诗词氛围、加大文创产品的推广等方面着手,比如,把千古巨匠的名篇名作在人口密集场所进行多样化展示,推动经典诗词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等,将诗词印制于各种生活用品上等,通过全方位、大纵深的输出,让市民和游客能时刻感受到郑州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要把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这些诗词巨匠的光环放大,让他们借助诗词的力量‘重返人间’。我相信,这些文化巨匠一定会对今天的郑州乃至整个河南的文旅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西北大学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表示,城市应该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精准挖掘自己最核心、最准确、最独特、最个性化的城市文化、诗词IP。这便要求我们要重视当地的历史考古发掘、文物遗存、大遗址的保护,以及历史文献里记录的唐诗和唐代诗人旅行过程中在当地的写作、游历记载等。这些具备唯一性、独特性,值得深入挖掘、精准研究。
活动中,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中华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杜甫研究学刊》主编王飞,与大家交流了杜甫草堂在“诗词+博物馆+文旅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武汉黄鹤楼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成志分享了黄鹤楼这一文化IP长久保鲜的五大秘诀。嘉宾们表示,这两大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诗词可以从“软实力”转化为“硬支撑”,希望未来郑州的文旅产业能够在今天的启示下注入新的灵魂,实现价值的升维。
记者 秦华

iPhone版
Android版
中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