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阳光轻柔地洒在渝北区半山花园的每一寸土地上,花草的芬芳在空气中弥漫。我怀着满心的期待与崇敬,在这里与杨辉隆先生再次相逢。而故事的开篇,要追溯到今年七月重庆市报告文学学会组织的重庆东动车所车辆段采风之行。那时,作为学会一员的我,有幸结识了先生。他和蔼可亲的面容、深邃而充满智慧的眼神,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初次见面,杨老先生便展现出文人的谦逊与亲和力。他热情地与我交流,耐心倾听我在创作上的困惑,并分享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创作经验。我了解到,杨辉隆先生笔名叶梓,是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报告文学学会原会长。他的作品如璀璨星辰,散见于《诗刊》《青年文学》《红岩》等众多知名文学期刊,出版了诗歌、散文、长篇报告文学多部,荣获作家出版社优秀诗集奖、共青团中央与中国作协第四届全国志愿文学报告文学二等奖、第二届重庆晚报文学奖等诸多奖项,其文学成就得到了高度认可。

此次,杨先生在半山花园的家中热情接待了我。交谈中,他拿出自己撰写的报告文学《驶向未来的铁路交通新引擎——从“东所”投运看“重辆人”对未来的展望》。封面上的标题仿佛散发着神秘的力量,吸引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进那个关于铁路发展的精彩世界。

探寻铁路发展脉络:历史的积淀与蜕变

翻开杨老先生的文章,仿佛打开一扇通往历史长河的大门,重庆车辆段的发展历程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重庆车辆段在新中国铁路史上书写了多个“第一”,这些荣耀是“重辆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1950年,成渝铁路动工,西南铁路工程局成立的成渝铁路机车车辆装修大队为成渝铁路顺利通车立下汗马功劳。1952年,重庆车辆段完成组装客货车辆任务以及创新的棚车改客车计划。在艰苦条件下,“重辆人”面对简陋工具和复杂工艺,凭借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不断摸索尝试,成功完成任务。

此后,重庆车辆段佳绩不断。1959年制成全国第一辆玻璃钢软卧客车,1981年段修任务全路第一,1983年获全路客车段修对规第一名……每一个“第一”背后,都蕴含着“重辆人”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始终追求创新与卓越,这种精神成为重庆车辆段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

东所建设:破局与智慧的结晶

随着时代发展,重庆铁路运输面临新挑战。成渝高铁日均客流量超8万人次,动车检修和存放压力成为制约铁路运输发展的瓶颈,重庆东动车所的建设提上日程。

东所选址充满争议,最终落地的位置地质条件最为复杂。地下12米处的大面积岩层需要爆破作业,临近铜锣山断裂带要求提升建筑抗震等级,还有三条天然冲沟需要回填处理。但这里距离重庆东站仅3公里,紧邻6条铁路干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建设团队立下“三年建成、百年耐用”的誓言,这是对使命的庄严承诺。

从2021年第一台挖掘机挖出第一铲土,到2025年6月30日正式交付投入运营,东所的建设凝聚了无数建设者的心血。建设过程中,他们面临地质处理成本高、施工难度大等诸多困难,但工程师日夜钻研地质解决方案,施工人员在恶劣环境中坚守岗位,用智慧和汗水将荒芜土地变成现代化铁路检修基地。

走进东所的中央控制室,“铁路车辆数字孪生系统”这个“最强大脑”令人惊叹。巨大的LED屏实时显示各检修库的动态,机械臂作业精度达到0.02毫米,制动系统试验数据通过5G网络传输至云端并自动比对。这一智能管理平台彻底改变了传统检修模式。过去,检修一列普通列车需要20名工人连续作业36小时,关键部件检测全凭经验判断;如今,智能检修系统让轮对检修车间实现自动化,每小时能处理12对轮对,精度提高了30倍。这背后是“重辆人”历时两年的技术攻关,他们走遍全国12个车辆段,收集近10年的检修数据,建立标准数据库,进行2000多次模拟试验,为铁路检修带来革命性变革。

绿色实践:细微之处见担当

东动车所不仅是技术先进的检修基地,更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典范。从设计之初,“重辆人”就将环保理念贯穿始终。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比国家工业用地绿化标准高出10个百分点。

污水处理系统是东所的“环保明星”。基地产生的检修废水和生活污水,经过一系列处理工艺后,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可用于绿化灌溉、地面冲洗和农田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在制动系统检修车间,废弃的制动片被分类回收,由专业厂家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再生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停车场的纯电动检修车取代了柴油动力作业车,实现了从“黑烟滚滚”到“零排放”的转变。老员工回忆过去开柴油车的痛苦经历,再看看现在安静、环保的电动检修车,感慨万千。为降低噪音污染,东所采取全方位降噪措施,厂界噪音比居民区标准还严格。附近村民从最初的担心到现在带着孩子来散步,这一转变充分证明了东所绿色实践的成功。

东所的绿色实践不仅改善了自身环境,还产生了示范效应,证明铁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可以相互促进。“重辆人”用行动诠释了绿色发展理念,为铁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

人才培养:传承与创新的接力

在东所的实训基地,傍晚时分依然灯火通明,青年职工在VR模拟舱里练习动车组应急故障处理,展现了“重辆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铁路技术更新换代迅速,重庆车辆段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他们建立了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新入职员工到技师,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车辆段重视青年职工的生活待遇,为单身职工提供人性化宿舍,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项目制培养”模式是车辆段人才培养的一大创新。员工参与数字孪生系统的轮对模型优化项目以及激光扫描参数优化培训,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半年就能掌握过去需要两年才能学会的技能。

同时,车辆段与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等院校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实训中心的动车组模拟检修系统集成了近五年出现的100种典型故障案例,为员工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

在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下,青年职工茁壮成长,将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为重庆车辆段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老员工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员工,形成传承与创新的接力,为重庆车辆段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也为整个铁路行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未来展望:责任与梦想的远航

杨先生的文章回顾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从邓小平乘坐日本新干线发出“催人跑”的感慨,到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再到领跑世界的辉煌成就,这是一部中国铁路人不懈奋斗的历史。

重庆东动车所的建成是这场变革中的耀眼篇章。它近期为成渝高铁动车组的“属地化检修”铺平了道路,远期将拓展城际列车、市域快轨的检修业务,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轨道交通综合检修基地。东所的智能化实践为铁路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国家铁路集团有望推广其“数字孪生+智能检修”模式,西安、昆明等车辆段已开始借鉴。

从更长远看,依托重庆东动车所可以探索“检修+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形成从检修到制造的产业生态链。对于“重辆人”而言,未来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思考着如何将东所的模式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让中国铁路的检修技术走向世界。

站在东所的站台上,望着一列复兴号动车组缓缓驶出,阳光在车身上折射出七彩光芒。这列驶向远方的列车,承载着旅客的期待,更承载着“重辆人”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期待着一个更智能、更绿色、更高效的铁路时代的到来,一个由他们亲手铸就的未来。

文学力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与杨先生的这次相遇,以及阅读他的这篇报告文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杨先生用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写,将重庆车辆段的发展历程、东所的建设故事以及“重辆人”的精神风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文章不仅记录了铁路发展成就,更弘扬了“重辆人”的精神。通过文字,我们看到“重辆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拼搏、创新的身影,感受到他们对国家、对铁路事业的忠诚与担当。这种精神将激励更多人投身铁路建设,为实现中国铁路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杨先生还跟我谈起他的著作《好人刘崇和》《流年晨光》以及《邱少云:烈火中永生》的事迹。这些作品是文化及文学精神的象征,若将新中国铁路发展的故事植入,将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精神画卷。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是平凡生活还是伟大事业,都需要精神支撑,这种精神可以是无私奉献、助人为乐,也可以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像杨辉隆先生这样的文学创作者,用他们的笔记录时代变迁,弘扬伟大精神。他们是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和传播者,他们的作品将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善法结善缘,墨韵绘华章

与杨先生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从事文学创作已近半个世纪。他的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始终坚守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他说,文学是一种力量,能记录时代变迁,传递人性温暖,让更多人感受生活美好。

杨先生不仅在创作上成就卓越,为人处世上也堪称楷模。他毫无保留地将创作经验分享给我们这些晚辈,耐心指导我们观察生活、构思文章、运用文字表达情感。他的教诲如明灯,照亮我在文学道路上前行的方向。

就在这次对话前几天,杨辉隆先生刚刚辞去重庆市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把担子交给了年轻人。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一位老作家的高风亮节,也看到了文学的未来和期望。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文学本身,更在于社会责任和精神传承。我们要用手中的笔,记录时代脉搏,传递社会正能量,为人民鼓与呼。

与杨先生的这次结缘,是我人生中的宝贵经历。他用言行诠释了真正的作家、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我相信,在杨先生的影响下,我会在文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努力创作出更多既有温度又有高度的优秀作品。同时,我也希望将这份文学缘分延续下去,将杨先生传授的创作精神和人生智慧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感受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