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讯(许静谊) 10月19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看河南”2025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来自海峡两岸的30余家新闻媒体及台湾自媒体人齐聚中原,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探寻之旅。

当采访团走进河南汝州,雨后初晴的天色与素雅沉静的汝瓷博物馆相互映衬,台湾自媒体博主王裕庆忍不住举起相机记录这一幕,在随后的行程中,两岸媒体人先后探访中国汝瓷博物馆与多家汝瓷企业,于温润釉色与清脆开片声中,共同解锁汝瓷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

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汝瓷的魅力从博物馆的展柜中便开始蔓延。从带着冰裂纹理的北宋汝窑残片,到釉色匀净的现代复烧珍品,每一件展品都串联起千年传承的脉络。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解时指出,“汝瓷的开片虽为经典特征,但并非绝对。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传世水仙盆,便无一丝开片,展现出汝瓷技艺的另一种境界。”这番话引发两岸媒体人的强烈共鸣。台湾自媒体博主王裕庆感慨道:“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见过水仙盆,当时只惊叹它的精美,没想到背后还有这样的文化联结。”

移步宣和坊汝瓷坊,古老工艺的鲜活气息扑面而来。采土、练泥、拉坯、施釉的流程在工匠手中流转,不少台湾同胞忍不住上手体验手拉坯。“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位台胞一边揉着泥料,一边哼起《青花瓷》的旋律,好奇追问歌词中的 “天青色” 是否源自汝瓷。

据了解,《青花瓷》虽歌名指向青花瓷,但歌词中“天青色等烟雨”这一意象,实则借用了汝窑天青色的典故与美学意境。词作者方文山也曾坦言,为追求押韵与画面感,将本与青花瓷更相关的“骤雨”替换为更具诗意美的“烟雨”。

如果说天青釉色是汝瓷的生命,那么开片的声音便是汝瓷的灵魂。在传世汝瓷生产车间,采访团恰好赶上一窑汝瓷出窑。随着窑门缓缓拉开,“耳朵贴上去仔细听,真的有声音”一位来自台湾的自媒体感叹道“好神奇!”大家纷纷凑近聆听。

在宣和坊汝瓷的现代化车间里,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碰撞更令人惊叹。“别看操控室仪器繁多,一部手机就能完成全流程监控。”负责人杨云超指着智能温控窑炉介绍,曾经 “看火候” 的经验判断,如今已被精准的数据分析替代。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这里的大型化验室精准配比原料,七条生产线涵盖手工成型、注浆成型等多种工艺,42 米长的隧道窑让年产值有望突破 2000 万元。“宋代汝窑是不可复制的瑰宝,而我们的创新,是让千年技艺走进生活。” 杨云超的话,道出了汝瓷产业的发展逻辑。

宣和坊汝瓷的蓬勃发展,是汝州汝瓷产业集群崛起的一个缩影。采访中中原网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汝州市高度重视汝瓷文化产业发展,始终秉持“产业集聚、文化传承、融合创新”的发展理念,有序推进汝瓷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汝瓷产业的培育发展。

据悉,目前汝州专业从事汝瓷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数量众多,达到484家,其中生产企业270家,销售企业与艺术馆214家。汝瓷窑炉数量达到622座,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年产值约12亿元。

在这里,千年汝瓷,已不再是“官窑御用”,而是“寻常百姓家”的碗筷、茶杯……形成了一个从原料供应到创意设计、生产销售、文旅体验的完整产业链,真正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雨过天青,瓷韵悠扬。在汝州的探访中,两岸媒体人不仅见证了千年汝瓷的匠心传承与产业崛起,更在触摸瓷温、聆听瓷音的过程中,拉近了彼此心灵的距离。这一抹源自河南的天青釉色,正成为联结两岸文化情感、展现中原发展活力的亮丽名片。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