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报全媒体记者 冯佳雯 安琪

10月17日,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舞蹈排练厅,一场融合舞蹈技巧与新时代精神的特色教学课,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拉开帷幕。
课还没开始,排练厅里早已热闹起来。舞蹈家协会的专业舞者身姿挺拔,有条不紊地进行热身;各社区的舞蹈爱好者,以及五云艺术团、主旋律舞蹈队、花样年华舞蹈队、客家舞蹈队的成员们围坐成圈,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舞者因热爱相聚,让现场既洋溢着期待的兴奋,又透着专注的认真。
“舞蹈是心灵的语言,今天咱们不仅要练动作,更要在韵律里感受精气神。”郑州市“新时代宣讲师”、黄河科技学院舞蹈系主任李萨老师话音温柔却满含力量。话音未落,她便随着音乐舒展肢体——手臂如流云般轻拂半空,腰肢似青柳般柔韧起伏,每一次旋转都轻盈得仿佛被风托起,每一次提沉又透着中国舞独有的气韵与力量。舞者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她,有人不自觉地抬起手臂,悄悄模仿着动作的轮廓。
分组练习环节,李萨穿梭在各支队伍间,指导细致又精准:面对基层舞者,她俯身调整其膝盖弯曲角度,轻声点拨“跳跃时像弹簧蓄势,落地要轻得像猫爪沾地”;针对专业舞者,她抬手纠正其手臂线条,耐心提醒“指尖再延伸一点,把‘舒展’的感觉送到最远的地方”。
排练厅的镜子里,舞者们的身影或舒展、或腾跃、或凝驻,有人额头沁出细汗,却把“提沉”的节奏越练越准,脸上漾开“终于找到感觉”的灿烂笑意;舞蹈家协会的年轻姑娘们,则在李萨的引导下,尝试将动作里的“力量感”与“抒情性”相融,让每一次旋转、每一个抬手,都像是在“讲述”一段鲜活故事。现场,音乐的旋律、肢体的轻响、偶尔的笑声与细致的指导声交织,汇成一首充满生命力的“舞蹈进行曲”。
“原来我们之前跳得‘平’,是没把情绪装进动作里!”五云艺术团的董老师擦着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收获的惊喜,“李老师教的不只是怎么‘跳’,更是怎么用舞蹈‘说话’。”
旗袍协会会长崔阿姨也深有感触:“以前总觉得技巧是舞蹈的‘骨架’,今天才明白,把精气神融进去,舞蹈才算真正‘活’了。而且老师讲的气韵把控,对我们旗袍走秀的训练也特别有帮助!”
希望通过这堂课,让更多人走近舞蹈、爱上舞蹈。因为舞蹈带来的不只是身体的舒展,更是心情的愉悦与精神的共鸣。”李萨老师微笑着分享初心。
这堂特殊的舞蹈课,恰似一颗播撒在心田的艺术种子,将“新时代”的精气神,悄悄种进了每一位舞者的身姿与心跳里。或许不久后,这些被赋予“故事感”的舞姿,便会走上更多舞台,把属于上街的发展故事、属于新时代的奋进篇章,轻轻“跳”给更多人听。
上街融媒
郑州市上街区融媒体中心(郑州市上街区广播电视台)官方正观号
iPhone版
Androi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