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乔
审核: 岚山
营收619亿元、扣非净利润增幅超31%的中期业绩,让伊利在2025年上半年收获了“历史最佳”的赞誉。但剥离财报表面的光环,这家乳业巨头的成长轨迹正浮现出愈发清晰的裂痕:短期债务高企、核心业务萎缩、多元化破局乏力,所谓的“强势回归”更像是一场靠数据包装的幻象。
财务报表的“冰火两重天”,成为伊利最刺眼的矛盾。上半年营收微增3.37%的同时,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4.39%,“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已然成型。更令人担忧的是其紧绷的资金链:短期借款高达446.73亿元,叠加104.92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两项合计超550亿元,而公司账上货币资金仅175.55亿元,不足覆盖短期债务的三分之一。这种债务与现金流的严重失衡,意味着伊利正游走在资金链断裂的边缘,短期偿债压力已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作为营收支柱的液态奶业务,正从“基本盘”沦为“拖油瓶”。2025年上半年361.26亿元的营收,较去年同期减少7.61亿元,而这已是该业务连续第二年下滑——2024年营收较2023年锐减超100亿元,双位数跌幅暴露了增长动能的枯竭。更致命的是竞争格局的逆转:老对手蒙牛液态奶销售额已追至730亿元,与伊利750亿元的差距缩至历史最小,“头把交椅”摇摇欲坠。细分市场中,蒙牛“特仑苏”年销超300亿元的体量,更是让伊利高端品牌“金典”的200亿元级表现相形见绌,高端化防线已然失守。
消费趋势的转向,让伊利的困境雪上加霜。随着健康意识升级,低温鲜奶成为新蓝海,但伊利在这条赛道上既无先发优势,又受限于模式短板。尽管上半年低温白奶营收增长20%,但在光明、君乐宝等品牌的围剿下,其市场占比与竞品差距不足4%,仍处于焦灼的缠斗阶段。低温奶对冷链和本地化的严苛要求,更是戳中了全国性品牌的软肋:光明深耕华东、三元立足北京、新希望布局西南,区域壁垒早已成型,而伊利投入巨资搭建的冷链网络,不仅成本高企,更难以突破地域信任壁垒,增量市场的争夺陷入被动。
奶粉业务的“第一之争”,则暴露了伊利的增长焦虑。凭借收购澳优后的渠道整合,伊利以18.1%的零售额份额宣称“登顶”,但这一结论始终饱受质疑——飞鹤以销量口径坚守冠军宝座,且双方选用尚普咨询与弗若斯特沙利文两套不同标准的统计体系,更让这场“第一之争”沦为笑话。抛开数据博弈,伊利面临的是更严峻的行业寒冬:上半年婴配粉零售量下滑6.3%,市场进入存量绞杀阶段。飞鹤的技术壁垒、君乐宝的渠道优势,都让伊利难以建立真正的竞争力,而金领冠系列居高不下的质量投诉量,与其35-50%的高端溢价形成讽刺,品牌信任度正持续透支。
寄予厚望的多元化战略,如今成了“烧钱无底洞”。为复制雀巢、达能的综合食品巨头路径,伊利五年间涉足无糖茶饮、宠物食品、矿泉水等多个领域,但均未打开局面。无糖茶饮业务被东方树叶、三得利垄断85%市场份额,留给伊利的生存空间微乎其微;宠物食品品牌“依宝”在国际巨头与本土品牌的夹击下举步维艰;药食同源产品则深陷市场认知不足的困境。更惊人的是资源浪费:伊刻活泉矿泉水推广费的费销比超100%,投入与产出严重倒挂,叠加澳优并购带来的30.4亿元商誉减值,多元化不仅未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反而成了拖累主业的“包袱”。
稻盛和夫曾警示,资源分散会让企业陷入“样样通、样样松”的泥潭。如今的伊利正在印证这一判断:液态奶守成乏力,奶粉增长虚浮,多元化颗粒无收,有限的资源被切割到多个战场,却在每个领域都难以形成突破。当营收增长依赖规模惯性,利润提升靠成本挤压,债务压力持续高企,这样的“千亿体量”早已埋下危机的种子。
从优秀到卓越,需要的是聚焦核心的清醒,而非盲目扩张的狂热。对于伊利而言,与其在“第一之争”中消耗精力,在多元化中浪费资源,不如先解决资金链的燃眉之急,守住液态奶的基本盘,筑牢奶粉业务的信任根基。否则,这场看似光鲜的“历史最佳”业绩,或许只是走向衰退的前奏。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