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郑州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
“美丽郑州”什么样?怎么建?来看新蓝图
目标愿景
建设“山河辉映融绿都,天地之中生态城”的美丽郑州,打造黄河流域独具生态魅力的美丽城市。到2035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郑州基本实现
重点工作
打造绿色低碳活力郑州
打造山河辉映秀美郑州
打造幸福宜居生态郑州
打造安全健康韧性郑州
打造生态文化出彩郑州
打造智慧高效善治郑州
打造全域美丽典范郑州
征集时间
公开征集意见时间为10月16日~10月30日,公众可通过这些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电子邮件:meilizzbgs@163.com;信函方式:郑州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河南省郑州市中原中路71号,邮编:450000);电话:0371-67189279
以建设“山河辉映融绿都,天地之中生态城”的美丽郑州为目标愿景,在中部地区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争先出彩”,打造黄河流域独具生态魅力的美丽城市新篇章,到2035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郑州基本实现。为贯彻落实《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由郑州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编制的《美丽郑州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已在郑州市生态环境局网站公布,目前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打造绿色低碳活力郑州
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将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城市,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推进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加速低碳先进技术研发示范。
培育壮大绿色新质生产力。打造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制造城市,建设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国内领先的信息安全研发生产基地,推进企业生产装备智能化更新、绿色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发新型安全健康食品,打造全国最大的冷链食品研发生产基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支持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墨子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等在郑省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谋划建设郑高新数算产业园、中原量子谷、上街区低空经济产业园等一批未来产业专业园区。依托中原科技城、高新区、经开区、航空港区打造未来产业核心承载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建设低碳安全清洁能源系统。持续推进“外电入郑”。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高效融合交通运输体系,扩大智能交通设施覆盖面,构建都市圈半小时高铁交通圈、1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打造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引领区,推动建成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打造“无废城市”中原样板。
打造山河辉映秀美郑州
建设滨水休闲绿道和公园
打造空气质量改善中原样板。针对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响应、解除应对体系,深化应急减排措施清单化管理和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构建郑州都市圈大气跨界污染共治机制。
高标准建设全域美丽幸福河湖。高标准推进美丽幸福河湖保护和建设。推进滨水休闲绿道、滨水公园等亲水便民设施建设,分批次打造美丽幸福河湖典范。
深化土壤地下水先行区治理模式。统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建立源头预防、风险管控、安全利用、治理修复等综合防治模式。保障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持续推进农药原药制造、化工等行业腾退土地的风险管控和修复工程监管。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突出重金属源头管控。
打造幸福宜居生态郑州
建设城市“金轴”“银轴”
构筑良性循环和谐生态。筑牢“一带一区、多廊多心”全域生态系统保护格局。重点加强黄河生态文化保护带、嵩山文化生态保护区及南水北调生态走廊等重要蓝绿生态空间管控。加强黄河生态保护系统保护;强化西南部嵩山—浮戏山等生态屏障功能;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索须河、贾鲁河等河流水系生态走廊;保护绿心生态保育、休闲游憩等复合功能,严控开发建设行为。
塑造望山见泽城市景观风貌。构筑“嵩山、黄河、金轴、绿洲、蓝链”的全域特色空间格局,突出林田环绕、绿脉盈城、湖泽互通的魅力景观特征。形成以山河廊道、冲沟低地为间隔划分的“绿洲”城镇空间,构筑多条通山达水的活力绿脉,引导形成城绿相间、通透灵动、各具特色、有机融合的城市形态。
深化全域空间生态管控,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效减缓水土流失,构建植物生态系统。
建设城绿相间公园城市。加快全域绿地体系建设。构建“一带一心、一轴一环、九廊十区”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在主城区构建以“两带三环、四楔五湖、千廊千园、绿道串联”为框架的绿地系统。完善城市绿道体系,构建林路相依、特色鲜明的城市林荫网络。重点增加小微绿地公共空间,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推进高标准城市更新。加快城市燃气、供水、排水、污水、供热等地下管线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造,完善市政及城区居住区空地、地下空间、立交桥下等闲置地段挖潜泊位源,增补加油站、充电桩(站)、加氢站等设施。
打造高品质完整社区。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公共活动场地等。引导房地产企业建设“好房子”,新建住房要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按照完整社区标准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强化中心城区双核功能。打造城市“金轴”“银轴”。东西“金轴”依托中原路—人民路—金水路—郑开大道,中原路—东西大街—郑汴路—商鼎路—郑汴物流通道,整合更新资源,提升城市风貌形象,彰显千年商都文化魅力,复兴老城消费活力,打造文脉感知轴、城市形象轴。南北“银轴”依托花园路—紫荆山路—紫辰路,加速传统产业转型,提升产业活力,强化科创辐射带动,打造创新孕育轴、绿色经济轴。
打造安全健康韧性郑州
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守护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完善危险废物收集体系、医疗废物收运体系和废物跨区域非法倾倒的快速响应处置机制,探索建立固体废弃物跨区域转移合作与利用处置补偿机制。
健全环境健康保障体系。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全力打造能够满足人口超千万特大城市用水需求的安全供水体系。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立都市圈常态化、制度化应急事件响应机制。
打造国际韧性城市标杆。持续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推进重要易涝积水点治理。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健全“平灾转换型”社区生活圈设施,推进韧性社区建设。
打造生态文化出彩郑州
构建生态文化长廊
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复兴典范,深化裴李岗遗址、清静沟遗址、王城岗遗址、小双桥遗址等考古研究,深入实施郑州文化基因解码复兴文化工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和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数字赋能文博场馆建设,打造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带。
打造生态文化阵地,宣传美丽中国建设生动实践。以郑州境内160公里黄河河道为纽带,构建集绿色生态、历史文化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文化长廊。
打造智慧高效善治郑州
推行非现场无感式执法
搭建全域数智治理基座。打造城市智慧中枢平台,创新城市精细化治理场景,健全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积极运用大数据、大模型AI、物联感知等技术手段,筛选问题线索,大力推行非现场、无感式执法。
健全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定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立覆盖土地、矿产、水资源的产权登记体系。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机制。贯彻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赔偿资金用于生态修复项目。完善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推行“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机制,探索跨区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路径。深化环保信用监管改革,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
打造全域美丽典范郑州
建设多样多层“美丽细胞”
探索立体多元美丽建设模式,从无废城市、国家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先导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建设入手,总结形成一批具有中原特色的特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典型模式。建设多样多层精品“美丽细胞”。鼓励引导各类园区、厂矿企业、学校、街道、庭院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大力推广美丽幸福河湖、美丽乡村等“美丽细胞”优秀案例。
推动区域绿色发展合作共赢。充分利用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机制,在绿色低碳、环境治理等方面持续推动国际化合作,推动环保政策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建立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平台,加强与沿线城市在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与协同行动。积极实践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鼓励开展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补偿方式。
打造生态文明全景展示窗口。建立黄河生态文明展示平台,力争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以生态、环境、低碳等为主题的科学会议,推动落实生态环境治理合作。
郑报全媒体记者 裴其娟 黄栖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