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三年闯关,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终于拿到A股入场券,成为近五年首家登陆主板的瓷砖企业。10月13日,这家发行价13.75元/股的建陶企业开启网上申购,但其招股书中的业绩滑坡、募资争议与资产隐患,却让投资者望而却步。这场被外界视为"削足适履"的上市之旅,更像是一次在行业寒冬中的风险豪赌。
募资额腰斩背后的合理性危机
马可波罗的募资计划从最初的40.18亿元骤降至23.77亿元,41%的降幅背后是监管问询与市场质疑的双重压力。这种"砍项目式"的募资调整,暴露了其上市融资的仓促与盲目。2023年申报初期,公司一边计划募资8.6亿元补充流动资金,一边却在2022至2023年间连续分红8.23亿元,实控人黄建平仅凭42.12%的持股就斩获超2亿元分红。
更令人费解的是,截至2023年末,马可波罗账上货币资金高达38.88亿元,而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合计不足10亿元。在现金流充裕却大额分红的背景下,其补充流动资金的募资理由瞬间失去说服力,最终只能在舆论压力中砍掉该项目。这种"有钱分红没钱投项目"的操作,难免让市场质疑其上市募资的真实动机。
即便缩减了募资规模,剩余项目的合理性仍存争议。保留的江西加美智能陶瓷家居产业园项目将新增1000万平方米产能,可公司产能利用率已连续三年下滑,从2022年的87.33%跌至2024年的81.76%。而整个建陶行业正处于萎缩周期,全国瓷砖产量从2016年的102.65亿平米降至2024年的59.1亿平米,降幅超42%,此时扩产无异于"雪上加霜"。
业绩四连滑与地产依赖症的双重绞杀
业绩持续恶化是马可波罗IPO最刺眼的短板。自2021年营收达到93.66亿元峰值后,公司业绩进入下行通道,2024年营收仅剩73.24亿元,三年蒸发22%;扣非净利润从14.6亿元跌至11.5亿元,降幅近21%。2025年颓势加剧,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11.82%,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营收与归母净利润最大降幅均可能达到12%左右,上市即变脸的风险已清晰可见。
业绩滑坡的核心症结在于对房地产行业的深度依赖。2021年,公司前五大客户中有四家是地产商,即便到2024年,保利发展、中海地产仍稳居前五大客户之列。而近年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从2022年的13.29万亿元降至2024年的10.03万亿元,2025年前7月同比再降12%,上游需求的萎缩直接冲击马可波罗的经营根基。
更值得警惕的是,业绩数据的"含金量"不足。2022至2024年,公司依靠税收优惠获得的金额分别达1.62亿元、1.79亿元和1.89亿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逐年提升至12.44%。若剔除这部分非经常性收益,其盈利能力下滑幅度将更为惊人,持续经营能力堪忧。
应收账款困局与资产流动性陷阱
地产行业的调整不仅拉低营收,更埋下了巨额资产隐患。2022至2024年,马可波罗应收账款账面余额累计超77亿元,相应的坏账准备高达28.88亿元,相当于这三年扣非净利润总和的75%。2024年末,仅保利、中海、万科等五家地产企业的应收账款就达8.31亿元,占比36.71%,而这些客户均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压力。
为应对回款难题,马可波罗不得不接受"以房抵债",2022至2024年抵债房产金额累计4.76亿元,导致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从3254.88万元飙升至7290.66万元。但这些抵债房产暗藏多重风险:部分房产未取得所有权,且存在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导致烂尾、被列入破产财产或查封的可能。这些"纸面资产"何时能转化为真实现金流,仍是未知数。
资产流动性的恶化已显现端倪。2022年末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例达28.37%,即便逐年下降,2024年末仍有14.92%。在地产企业回款能力普遍减弱的背景下,应收账款周转效率的下降将持续占用企业资金,而抵债房产的处置困境进一步加剧了现金流压力,形成"营收下滑—回款困难—现金流紧张"的恶性循环。
转型迷思:同质化市场难破增长瓶颈
面对工程渠道的风险,马可波罗转向新零售与品牌升级,但在同质化的瓷砖市场中,其转型举措成效存疑。去年推出的"印象敦煌"系列与L&D唯美品牌升级,试图通过文化IP与高端定位打开C端市场,但这一策略并非独家秘籍,同业企业早已纷纷布局相似赛道。
瓷砖产品的技术壁垒极低,消费者对品牌的敏感度远低于价格与款式,这使得马可波罗的高端化尝试难以快速见效。数据显示,公司产品单价已连续三年下滑,从2022年的41.62元/平米降至2024年的37.72元/平米,2025年上半年仍在下行。在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品牌升级带来的溢价空间被严重挤压。
更严峻的是,外部市场环境持续恶化。印尼等主要出口国对华瓷砖反倾销税率最高达199.88%,海外市场拓展受阻;国内市场容量预计将进一步收缩至40亿平方米左右,行业洗牌加剧。马可波罗在产能利用率不足、创新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既难以在工程渠道重拾增长,又无法在C端市场建立差异化优势,转型前景黯淡。
从大额分红到缩减募资,从业绩滑坡到资产承压,马可波罗的上市之路布满疑点。在房地产深度调整与行业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下,这家建陶企业的增长逻辑已难以支撑其估值预期。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迟到三年的IPO,更像是一次需要警惕的风险陷阱而非投资机遇。当上市的喧嚣散去,马可波罗终究要在业绩与口碑的市场检验中交出答案。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
 
  iPhone版
                                        iPhone版  Android版
                                        Android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