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科技公司开始严查考勤、质疑员工工作时长,往往预示着增长焦虑悄然蔓延;当它同时抛出造车、飞天、放贷等一系列跨界计划,则更像在透支市场热情,掩盖核心业务的增长乏力。而追觅科技,似乎正同时面临这两大现状。
今年5月,追觅旗下高端子品牌Mova被曝出内部严控考勤,管理层质疑员工“早上9点后到岗、晚上8点前下班”,并提出“人效需达人力成本15倍”的行业标准,引发舆论哗然。三个月后的8月28日,这家以智能清洁为主业的公司又突然宣布造车,声称将推出对标布加迪威龙的超豪华纯电车型,并计划于2027年亮相。
从扫地机器人到电动汽车,再到近期内部流传的“进军航空制造业”与布局消费信贷,追觅的跨界步伐愈发令人费解。这一系列动作,是科技公司大胆创新的体现,还是核心业务增长见顶、战略方向陷入困顿的市场信号?
01
严抓考勤与高调造车背后
今年9月,近期市场上突然传言“追觅科技要破产”。创始人俞浩火速辟谣,在据传为俞浩朋友圈截图中,其表示,追觅现金流充足,经营状况良好。而且最近两年,公司和其个人还拿出了50亿左右,高价回购老股,使得持股比例从45%提升到了70%。俞浩还表示,近几年,追觅被传破产不下几十次。
然而,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今年来追觅一系列内部管控的收紧与跨界战略操作,令公众对消解俞浩声明的可信度产生质疑。
今年6月,追觅旗下MOVA深圳高管的“15倍人效”通告,将母公司追觅科技置于舆论漩涡之中。
严抓考勤这一动作本身,在一家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的科技公司中显得格外突兀。它似乎传递出这样的信号:公司对成本管控与人力效率的焦虑已升至高位,管理重心正从开拓市场转向内部管控。这种“由外转内”的收缩姿态,与俞浩所描绘的“经营良好”图景形成鲜明反差。
更令人担忧的是追觅在战略层面的急速扩张。从扫地机器人起家,到如今覆盖洗地机、吸尘器、吹风机、空气净化器等全品类的Mova高端家电品牌,再到高调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追觅的跨界幅度不断加大,但其资源支撑与战略逻辑却并未令市场深信。
更令人费解的是,追觅科技于8月28日高调宣布进军汽车行业,俞浩更是声称“将拿出50亿用于股份回购”,但是众所周知,在汽车圈里,50亿元恐怕连造车的门槛都摸不到,业内共识更是早已从“没有200亿不要造车”,升级到“没有400亿,连入场券都拿不到”。
更进一步,虽然追觅科技尚未上市,我们无法拿到公司具体的财务数据,但作为对比,今年上半年,科沃斯实现营收86.76亿元,同比增长24.4%,净利润为9.79亿元,同比增长60.8%;石头科技实现营收79.03亿元,同比增长78.9%,净利润为6.78亿元,同比下降39.6%。
根据第三方IDC的数据,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市场中,石头科技市场份额达到15.2%、科沃斯占比则为13.7%、追觅科技稍逊于前两者,占比只有10.2%。按照市场份额推算,追觅科技的营收和净利润状况,不会与科沃斯和石头科技相差太远,这样的营收和净利润水平,想要支撑一个造车梦想,实在是难于登天。
雪上加霜的是,在追觅科技入局高端汽车之前,这个细分市场早已“尸横遍野”。拜腾汽车烧光80多亿元,最终倒在量产前夕;高合汽车曾一度被视为新势力黑马,成功量产交付,却仍因资金链断裂而折戟沉沙。可见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的残酷,作为一场烧钱马拉松,这里比拼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背后雄厚的资本储备和持续输血的能力。
尤其是在Mova品牌尚未完全站稳脚跟、内部管理已现紧缩征兆的当下,追觅科技贸然闯入这个资金门槛极高、竞争已趋白热化的修罗场,不禁让人怀疑,其中有几分是笃定的产业布局,又有几分是为掩盖现有业务增长乏力、急需资本市场新概念来续命的营销噱头?
02
小米模式的误读:学其形而未得其魂
其实追溯追觅科技一路走来的发展路径,与它的学习榜样小米集团脱不开干系。
2017年,也就是追觅科技成立的第一年,这家科技独角兽便跻身小米生态链阵营,成为后者吸尘器、扫地机器人等核心产品的代工厂商。依托小米的订单输送与渠道资源,追觅科技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从无名小卒成长为生态链中的优等生。
2018年,小米领投追觅科技天使轮融资,此后又连续参与B+轮、C轮投资,对追觅科技展开扶持。即便后来追觅科技发力自有品牌,将代工比例不断收缩,双方仍在2024年初升级战略合作,转向联合技术开发,足见联系之紧密。
更进一步来说,两家公司在发展路径上也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同根于智能硬件,崛起于消费升级浪潮,拥有鲜明的科技极客标签,并最终都将目光投向了智能电动汽车这一终极战场。小米从手机、IoT设备切入,构建了庞大的人车家全生态;追觅则从清洁电器切入,打造高端品牌Mova。
此后的故事更为我们所熟知,小米正式进军造车,小米SU7横空出世,凭借精准的定价、惊艳的设计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在2024年交付仅三个季度便创下13.5万辆的惊人销量,并引发全网热议。由“科技公司造车”引发的全民狂欢和资本市场追捧,无疑给追觅科技带来了极大震撼和效仿学习的冲动。
对于同样出身智能硬件、怀揣科技改变生活梦想的追觅创始人俞浩而言,小米的成功,尤其是其在造车领域取得的巨大声量,很难不构成一种强烈的诱惑和刺激。他看到的可能不仅是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更是在小米模式下,一个科技品牌通过造车实现品牌价值飞跃、完成从产品公司到生态巨头蜕变的可能性。
追觅在模仿小米模式的过程中,却忽略了最关键的要素:品牌势能与创始人IP。雷军将其个人声誉与小米汽车深度绑定,形成了强大的“雷军效应”,这不仅凝聚了内部团队,也成功撬动了市场情感与信任。反观俞浩,其在公众认知度、行业号召力与资源整合能力上,均难以与雷军比肩。
在没有同等量级的品牌背书与创始人IP支撑的情况下,追觅试图复制小米的造车路径,注定面临重重挑战。学小米者生,似小米者死——追觅学到了小米的跨界布局与生态野心,却未得其品牌积淀与资源厚势,这正是其战略困境的深层原因。
03
从扫地到飞天,追觅的边界在哪?
如果说追觅科技进军汽车领域,尚能被解读为智能硬件巨头的生态延伸,那么俞浩在内部平台宣布进军航空业、打造全球顶尖商务舱飞机的消息,则将公司的战略推向了更加不可预知的未来。
俞浩的天空梦与造车梦一样,同样确有渊源。作为清华大学“天空工场”的创始人,中国早期无人机领域的探索者,他对“飞天”有着执著追求。从造飞机的人去扫地,到扫地的人再造飞机,听起来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但是浪漫不等于现实可行。尤其是民用航空制造业,是全球工业体系中最复杂、门槛最高、监管最严、投入最巨的领域之一。波音、空客耗费数十年、数千亿美元才建立起的技术壁垒、供应链体系、适航认证流程和全球服务网络,岂是区区一个初创团队能在几年内复制?追觅在尚未解决Mova品牌盈利、汽车项目遥遥无期的情况下,就敢宣称要打造全球顶尖商务舱,无异于在流沙上建造摩天大楼。
而历史早已为追觅科技敲响警钟。乐视曾试图构建生态帝国,最终以资金链断裂,贾跃亭远走海外收场;暴风集团从播放器切入VR、体育、金融,最终消失在大众视野;恒大从地产跨界造车,投入千亿却颗粒无收。一旦盘子铺得太大,资源分散,核心能力稀释,最终只会导致所有战线全面溃败。
无独有偶,进入2025年后,追觅科技又被曝出正加速组建金融团队,大规模布局消费信贷业务。从扫地机器人到私人飞机,从家电制造到金融放贷,追觅的跨界版图边界另市场疑惑:这些业务,是否已经超出其能力边界,偏离初心?
俞浩的野心或许值得赞赏,但摆在追觅面前的,不是如何再造一个“小米式奇迹”,而是如何回归商业本质,在夯实主业的基础上理性扩张。
*声明:毕读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