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记录和传播介质日益转向移动互联,万物相互联接的思想时见发明倡导,而互联网上仍充斥着戾气、仇恨和斗争。文化认同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虽然前贤多有论述文化高于种族,而遵循何种文化模式以生仍困扰着当代的人类。
我汉语世界一度以“体”“用”判断世界的关系,今天的汉语人仍多以体用看待古今、中外、雅俗、新旧,很少人省察此一思维与网络时代、英特纳雄耐尔极为扞格。迄今为止的全部互联网资讯乃至仍在增富的网络世界,都建立在0和1的进位组合之上。所有的“上帝”、创造网络世界的编程师们知道,0和1非为体用,而是互根。这印证了中国先哲的教导,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现代中国转型初始的中西、传统与现代、有用无用一类的辨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时间性、文明阶段性的考量,今天需要加入空间性、文明局部性的维度。迄今为止的全部人类文化乃至仍在增富的人类文明,都建立在时、空的进位组合之上。这种共生或向多维、高维之境的迈进状态,使我们每一个体享用或参与创造的文明福祉,是一种对有限时空的承认和超越。神州之外,更有九州;今世之后,更有来世。遗憾的是,网络时代的反动使更多人活在目光短浅的刷当下存在的状态里,对人生百年和天地自然失去了感知和参赞。
各大文明原创性的经典文化已经不再只以本体存在,而更多地成为当下本土之日用;今日人类各大文化之实践也不再只是其古典传统的效用,而是参与生成新的文明本体。吾人今日文化之体以共生和合的全球人类为根本,吾人今日文化之用以各地方全部历史积淀下的花实为装点。以经典为例,各大文明传统中的大经大典既退居为次要经典,让位于“人类情怀”,又一同作为当代文明的重要经典,加持吾人,并解答人类情感认知的急迫性。
自左至右分别为
陈越光、梁治平、李泽厚、刘梦溪、余世存
我中国文化曾以汉唐数百年的实践化合印度佛教文化,最近几百年来又在化合由希腊希伯莱等古典文化孕育壮大的西方文化,未来还将化合阿拉伯文化,吾人若有慧眼法眼,将悉见悉知后世大陆中国开结出日新又新的文明花果。对其他全球化下的亚文化板块而言亦复如是,它们都在也仍将吸收其他亚文化的体用,增富我们人类的文明,并一同迎接智能生命时代的到来。
天变地化,人成启蒙。启蒙既在发心,又在求放心,又在无所住而生心并能心生万有。启蒙一如救赎,一如开悟,一如灭度,而实无众生得救赎、开悟、灭度者。启蒙既在“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又在“受持读诵为他人演说”。启蒙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地文,以明物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文化的力量,其中亦见我中国文化的信心。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文化在政治、经济的霸道演进里以无为法,但文化于法,从未曾呈说断灭相。文化不绝如缕,文化命悬一线,但文化本自具足,文化乃0乃一,亦圣亦神。一如移动互联世界,文化在经天纬地,在明照四方。
刘梦溪主编:《〈中国文化〉三十年精要选编》(12卷)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余世存
学者余世存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