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十一预售的战鼓在各大直播间擂响,白酒品类再次成为消费者囤货清单上的“硬通货”。
然而,就在这场消费狂欢的前夜,京东“空瓶门”却给行业敲响了警钟。据江苏经济报报道:今年9月,深圳刘女士在京东白酒专营区花费1.186万元购买的10瓶汾酒集团青花30白酒中,竟有两瓶是空瓶,宴请客户时的尴尬场景,至今仍让她耿耿于怀。
这起被京东定性为“小概率事件”的纠纷,在双十一即将到来的节点被重新审视,背后折射的远不只是一个消费者的个体困境。
01 万元买酒,两瓶空瓶
要理解这起事件为何引发广泛共鸣,需先回到事件本身的细节与矛盾焦点。
今年9月16日,深圳消费者刘女士为国庆、中秋双节宴请做准备,在京东白酒专营区下单了10瓶850ml的汾酒集团青花30大兰花清香型白酒,总价1.186万元。这笔订单并非小额消费,选择京东和汾酒,也源于她对平台信誉与国有品牌的双重信任。
然而9月19日宴请客户时,服务员打开酒瓶却倒不出一滴酒的场景,让这场精心准备的宴请瞬间陷入尴尬:“我们几个人都懵了,上千元竟然买了个空瓶。”更让刘女士愤怒的是,她随后检查剩余9瓶酒时,发现另一瓶未开封的白酒同样为空瓶。
从诉求来看,刘女士要的不只是简单的退款,而是对信任崩塌的补偿。她要求京东道歉、按退一赔十赔偿,并提供打包、称重、发货的全流程物流信息,查清空瓶是生产疏漏、物流失误还是平台环节出了问题。但京东的回应却始终在避重就轻:一边强调白酒供应链有严格审核机制,将事件归因为“生产或运输过程中的小概率问题”;一边只给出退还两瓶问题酒货款和5000元补偿的方案,认为刘女士退一赔十的诉求“超出合理范围”。
讽刺的是,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此前在公开演讲中曾明确表示:“当年我在中关村摆柜台,在柜台上写下‘永远不卖水货、假货’,到今天为止,京东一直兑现承诺,从不卖水货、假货,从不偷税、漏税。”但从刘女士的遭遇来看,这些承诺更像是一句口号。
02 订单飙升下的品控失守
随着双十一预售全面开启,电商平台上白酒品类的销售热度持续上扬。不过,订单量急剧增长通常会引发供应链压力骤增,而在这种压力之下,品控环节极易出现问题。
京东在回应中把问题推给“生产或运输”,可稍加推敲就能发现漏洞。从生产端来看,汾酒作为上市国企,2024年净利润超120亿元,其生产流程理应具备严格的质量管控,空瓶出厂的概率极低;从运输端来看,白酒属于易碎、易漏商品,正规物流会用防震泡沫、密封袋包装,即便出现破损漏酒,也不可能是完全空瓶且外包装完好。更大概率的问题,出在京东自身的入库检测环节。
按照正常的电商供应链流程,白酒从入库到发货至少要过三道关:视觉检查、重量检测、扫码核验。可大促期间,这些环节常被效率优先的需求简化。消费保平台发布的《2024年度消费投诉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电商投诉总量达66.24万件,其中大促期间投诉占比超50%,“商品与描述不符”“品控瑕疵”类投诉同比涨45%。
更值得警惕的是,京东作为头部电商,本应是供应链管理的标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京东当季收入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创近三年增速新高,上半年净利润达17.68亿元。然而,业绩增长并未同步带动品控升级,反而因规模扩张稀释了品控资源,这在双十一这样的大促节点,很可能会导致更多“空瓶”问题的爆发。
03 电商行业“通病”大起底
当我们将目光从京东扩展到整个行业,会发现类似的问题早已屡见不鲜。从红酒“半瓶漏酒”到白酒“酒精度不达标”,这些案例的共性,都指向电商行业的三大通病。
首先是供应链审核流于表面。多数电商平台虽宣称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准入机制,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更看重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和价格优势,对商品质量的审核多依赖供应商自报数据,而非平台主动检测。以白酒品类为例,部分平台对供应商的审核仅要求提供生产许可证、质检报告等书面材料,却不会对每一批次的商品进行抽样检测。
其次是售后响应机制低效。大促期间,平台客服往往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对消费者的投诉多采用标准化话术敷衍,很少主动调查问题根源;即便消费者提供了照片、视频等证据,平台也会以“需与供应商核实”“物流责任难以界定”为由拖延处理,最终迫使消费者接受小额补偿或仅退款的方案,而问题的根源从未被解决。
最后是上下游责任割裂。在电商商品流通链条中,平台将问题推给供应商生产瑕疵或物流失误,供应商则称商品出厂时合格、问题出在平台仓储或物流,物流又以签收时包装完好为由免责。就像这次事件中的汾酒,作为生产方,面对消费者质疑既不主动核实,也不提供批次合格证明,反而以“电话无人接听”沉默应对;京东则把责任推给“小概率事件”,双方都不愿担责,最终让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
04 双十一破局之道
双十一的本质,应该是优质商品与高效服务的结合,而非规模狂欢与问题爆发的闹剧。面对京东汾酒空瓶事件暴露的问题,平台与行业需从根源入手,着力打造一套全链条品控体系,涵盖供应商准入、入库检测、物流监控以及售后追溯等环节。
对电商平台而言,首要任务是把入库检测落到实处。针对白酒、红酒等液体商品,应建立三重检测机制:一是视觉检测,通过AI识别技术检查商品外包装是否完好;二是重量检测,利用高精度称重设备对每一件商品进行称重,并与标准重量比对,差值超过阈值的商品立即隔离检查;三是密封性检测,对液体商品进行压力测试或倒置检测,确保无漏液风险。
其次,需打通物流全链路溯源。平台可联合物流方,在商品包装上加贴区块链溯源标签,记录入库重量、打包人员、运输温度、签收信息等数据,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一旦出现问题,能快速定位责任:若入库重量合格、签收时异常,就是物流责任;若入库时已异常,就是供应商或平台问题。清晰的溯源不仅能避免“三方推诿”,也能让消费者更放心。
再者,要升级售后响应机制。平台应建立大促专属投诉通道,对酒类、家电等高客单价商品的投诉实行优先处理,要求24小时内给出初步方案,72小时内完成问题调查;同时,明确赔偿标准,若确认是平台品控失职导致的问题,应主动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退一赔三标准,而非让消费者被动接受小额补偿。
对供应商和物流方而言,也需扛起责任。汾酒等国有品牌应建立消费者反馈快速响应机制,接到问题投诉立即介入,主动提供生产记录、质检报告;物流方要加强液体商品包装,用防震泡沫、密封袋双重防护,运输途中定期检查包裹状态,避免漏液、破损。
此外,监管部门的作用同样关键。可联合电商平台,对双十一期间热销的品类展开随机抽样检测,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公示;对投诉量高的平台或品类,及时约谈相关负责人,要求限期整改;同时,进一步畅通12315维权通道,对推诿不处理的平台依法处罚。
从京东汾酒空瓶事件的反思出发,今年的双十一,或许可以成为电商行业重塑格局、走向新生的转折点。
毕竟,双十一的价值,从来不在于卖了多少货,而在于让多少人买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