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 桦

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元末明初高僧逆川大师(1306-1373)以其"禅心济世"的典范人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值此大师诞辰719周年之际,重审其修行轨迹与弘法实践,对当代佛教传承优秀文化、服务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童真入道与遍参彻悟:奠定禅心根基

逆川大师出生于浙江瑞安湖岭潮漈一个世代奉佛的家庭,七岁出家,后于温州天宁寺受具足戒。十八岁通读《法华经》后,深感义学不能究竟解脱,遂发心参禅。

他不远千里前往福建天宝山,拜铁关法枢禅师为师,苦修"三不心要"(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一日观葫芦悬藤顿悟,经半载锤炼终得大彻大悟,获法枢禅师印可。

这一求道历程,展现了大师坚定的求法意志与深厚的禅修功底,为其日后弘法利生奠定了坚实的修证基础。

二、建寺安僧与随机教化:践行济世情怀

悟道后的逆川大师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其济世实践体现在多方面:

在道场建设上,他先后主持修复报恩寺、何山寺,开创归源寺,应邀担任温州江心寺首座,为僧众提供修学场所,推动区域佛教发展。

元至正二十年(1360),他主持修复永嘉大师净光塔时,独创"万户一米"募化方式,让温州二万余户每月捐米一升,既减轻百姓负担,又保障工程用料,彰显善巧智慧与慈悲心怀。

在教化众生方面,他应机说法,度化有缘。曾有周、吴二囚密谋越狱,向大师问卜,大师劝其安待。后朝廷大赦,二人得免死罪,从此敬师如神,再不侵犯寺院。此事可见其教化之妙与慈悲之深。

三、护国佑民与德被朝野:树立僧伽典范

逆川大师的德行不仅受民间尊崇,更获朝廷认可。因在福建弘化功绩,元廷赐号"佛性圆辨禅师",颁金襕法衣。但他淡泊名利,将赏赐尽分僧众,自己过着简朴生活。

明初,他应诏赴南京钟山无遮法会,升座说法,听者逾千。洪武六年(1373)再次奉诏入京,预知时至后安详示寂,世寿六十八。荼毗时五色舍利迸现,光耀山谷。明太祖率百官致祭,彰显其崇高威望与深远影响。

四、文以载道,法脉流芳: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逆川大师著述宏富,有《五会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论》《仁潮法界安立图》《如卺禅宗正脉》等。这些著作系统阐述了他的禅学思想,展现了其善巧方便的教化智慧。

可惜的是,大部分著作已散佚或失传,唯有《太平寺开示录》一卷现存于温州市图书馆,成为研究其思想的重要文献。

逆川大师的禅法精髓,集中体现在对"三不心要"的参究与体证上。这一法门源自唐代南泉普愿禅师,经铁关法枢禅师传于逆川大师。

大师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修行体悟与时代背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禅法,并通过其弘法实践,使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他的修行与弘法经历,为后世学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禅心济世"的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今,温州茶山实际寺后的逆川大师塔墓犹存,寺周"五美园"风景依旧。大师虽已示寂七百余年,但其以禅修净化心灵、以慈悲服务社会的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佛教徒更应继承这种"禅心济世"的精神,积极投身社会公益,用佛教智慧化解矛盾、净化人心,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逆川大师的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后来者在修行与济世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2025年10月11日于瑞安桐浦报恩禅寺

(作者:温州市方介堪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