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资产总额突破万亿的捷报传来,重庆银行成为全国首家“A+H”股上市城商行的光环格外耀眼。但在规模膨胀的狂欢背后,一份罕见的亏损报表撕开了其“重对公、轻零售”的发展裂缝——2024年上半年,该行个人银行业务税前亏损4270万元,这是自2020年以来的首次亏损,与去年同期4.3亿元的盈利形成鲜明反差。万亿体量的光鲜数据下,业务结构失衡的沉疴与零售转型的困境,正让这家西南头部城商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布满荆棘。
规模冲刺的背后,是信贷扩张的激进发力。截至7月31日,重庆银行资产总额达10087亿元,较上年末激增1521亿元,增幅17.76%,提前撞线“十四五”万亿目标。这份速度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信贷投放与金融投资的双重加码:上半年贷款总额增长13.63%至5006.70亿元,金融投资增幅16.32%达4046.98亿元,其中证券投资规模更是同比暴增34.1%。
但规模扩张的质量已然承压。证券投资收益率从3.78%下滑至3.02%,拉低了整体生息资产收益水平;尽管通过优化负债结构使净息差较年初回升4个BP,但其1.39%的净息差仍低于A股上市银行1.53%的平均水平。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规模增长高度依赖对公业务的“单轮驱动”,上半年公司贷款总额同比激增近30%至3776.38亿元,占比攀升至75.73%的历史峰值,业务结构失衡问题愈发凸显。
对公业务的一枝独秀,更反衬出零售业务的惨淡处境。作为董事长杨秀明年初部署的三大重点任务之一,“零售普惠扩量提质”不仅未能落地见效,反而陷入营收下滑与亏损的双重困境。上半年零售贷款仅微增2.03%,总额995.98亿元,占比从上年末的22.27%降至19.98%,下滑2.29个百分点。除个人消费贷款因新增200亿元规模实现36.1%的增长外,个人按揭贷款、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信用卡透支减少22.47亿元,消费信贷市场的疲软与行业竞争的加剧已显现无遗。
利润端的恶化更触目惊心。个人银行业务营业收入从14.95亿元降至12.97亿元,降幅尚在可控范围,但信用减值损失的暴增成为压垮利润的最后一根稻草。上半年该行信用减值损失达19.15亿元,同比增加2.93亿元,绝大部分源于零售不良贷款的核销与拨备。零售贷款不良率从2.71%升至3.01%,其中按揭贷款、经营贷、信用卡透支不良率分别上升0.72、1.28、1.05个百分点,风险敞口持续扩大。更严峻的是,若剔除新增200亿元消费贷的稀释效应,零售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将更为糟糕。
零售业务的溃败,暴露了转型战略的失效。杨秀明上任之初提出的“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本欲通过金融科技提升风控能力,但从不良率不降反升的结果来看,转型成效并未显现。在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加速区域下沉的背景下,重庆银行既未能凭借本土优势构建差异化服务体系,又缺乏零售业务的核心竞争力,陷入“对公依赖路径难破、零售突围无门”的尴尬境地。国民消费水平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压力,使其零售业务在内外夹击下节节败退。
从行业趋势来看,区域银行的竞争早已从“规模至上”转向“质量取胜”,业务结构均衡性与风险抵御能力成为衡量银行成色的关键指标。重庆银行过度依赖对公业务的模式,不仅面临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行业集中风险,更因零售业务的短板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盈利增长极。万亿规模本应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却在重庆银行这里沦为“大而不强”的注脚。
如今的重庆银行,正站在规模与质量的十字路口。如何破解对公业务的路径依赖,如何让零售数字化转型从口号落地为实效,如何遏制零售不良率的上升势头,这些问题远比冲刺万亿规模更为棘手。若不能及时补齐零售业务的短板,优化业务结构,万亿体量背后的风险隐患或将持续发酵,最终拖累其长期发展根基。这场规模狂欢后的“后遗症”,考验着管理层的战略智慧与执行魄力。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
iPhone版
Androi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