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赵育洁教授领衔的心肌病多学科团队,成功完成一例堪称“在镜像中穿行”的极限手术。他们为一名“完全镜面右位心”患者实施PIMSRA(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Liwen术式。该手术不仅为河南省首例,更是全国首例在完全镜面右位心患者中完成的高难度手术,标志着我国在复杂结构性心脏病微创介入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罕见“镜面心”叠加重症,患者生命岌岌可危

此次手术的患者周先生今年49岁,来自河南农村,自出生起就患有“完全镜面右位心”——心脏不仅长在胸腔右侧,内部心房、心室及大血管更如照镜子般完全反转。而真正威胁其生命的,是叠加存在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该病由基因突变引发,患者左心室与右心室之间的‘墙’(室间隔)会异常增厚,堵塞血液流出通道。”郑州七院心内一主任医师孙运解释,增厚的室间隔会导致血流变细变急,引发胸闷、胸痛、晕厥,严重时可直接导致心源性猝死。 

雪上加霜的是,周先生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与心衰。多年前的一次不明原因晕厥已敲响警钟,近两年病情持续恶化,他稍快行走就会头晕、眼前发黑,几乎丧失劳动能力。“要是需要心脏移植,费用太高了……为了孩子,我可能只能放弃。”周先生曾哽咽着说出内心的绝望,罕见病情、身体限制与经济压力,成了压在这个家庭身上的三座大山。在多方打听后,他和家属带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郑州七院。

多学科协作闯“禁区”,手术如“在镜像中写字”

面对患者的迫切需求,赵育洁教授迅速牵头组建多学科团队(涵盖心外科、超声科、麻醉科、CCU、内分泌科等),结合患者及家属意愿,最终确定实施PIMSRA/Liwen微创术式。 

“患者心脏结构完全反位,意味着我们所有操作都要‘镜像转换’。”赵育洁教授比喻道,“就像习惯用右手写字的人,必须用左手写出同样工整的字,还不能有任何失误——射频消融针的角度、器械进入路径、超声切面判断,全和常规手术相反。” 

为攻克这一难题,团队提前做足准备:将手术床调整为右侧斜卧位(常规为左侧),超声科副主任杨帆反复练习左右手协作,耗时1个多小时确定安全进针路径。而此次手术的挑战远不止于此: 

解剖定位难:常规解剖标记全部失效,医生需在脑海中重构“镜像心脏地图”,任何方向误判都可能导致心脏穿孔;

超声引导精:超声是手术的“眼睛”,医生需精准识别反向切面,打破操作习惯提供实时导航;

团队协作密:从麻醉监控到术后护理,多部门需深度理解“镜面心”特殊性,确保每一步无缝衔接。 

手术当天,赵育洁教授全神贯注操控射频消融针,在反向结构中精准游走;杨帆副主任紧盯屏幕,左右手切换打出清晰解剖图像;麻醉科、护理团队同步守护患者生命体征……当消融针抵达目标心肌并完成治疗时,全场屏息后迎来欢呼——手术顺利结束,周先生生命体征全程平稳。

术后恢复超预期,团队技术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术后,周先生的恢复速度超出预期:之前走路时的胸痛、头晕症状完全消失,出院当天精神焕发,甚至能自己开车回家。“感觉胸口的大石头终于没了,呼吸从来没这么顺畅过!”他激动地说。

此次手术的成功,并非偶然。据了解,赵育洁教授带领的心肌病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PIMSRA/Liwen术式的团队之一,两年多来已为220余例患者重获“心”生,年手术量位居全国前四、河南省第一,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复杂疑难患者前来就诊。

作为国家心肌病专科联盟优秀区域指导中心,郑州七院心肌病团队不仅精通微创介入技术,在心肌病超声筛查、心脏核磁评估、基因诊断、ICD猝死预防、心脏移植等领域均处于国内前沿,能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管理。 

“每颗心脏都独一无二,每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赵育洁教授表示,此次全国首例手术的成功,证明我国在复杂结构性心脏病微创治疗领域已具备突破“禁区”的实力。未来团队将继续攀登技术高峰,让更多“心病”患者摆脱病痛,重获健康生活。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