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区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明确开展集体经济培优壮大行动,席张乡西胡村锚定“育产业、扩主体”目标,通过引进蒜苗大棚、黄花菜种植等特色项目,既破解了耕地匮乏的发展瓶颈,又搭建起村民“家门口就业”的增收平台,走出一条集体经济与村民致富双赢的乡村振兴路径。

西胡村地处中条山北麓、硝池滩南岸,土地多为荒草石头滩与盐碱地,可用耕地稀缺,过去不少村民为谋生只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一现状,村两委联合盐湖区供销社驻村工作队多次外出考察,最终确定发展蔬菜大棚产业。

“村民缺乏大棚种植经验,我们特意选种对技术和温度要求低的蒜苗,既易管护,收益也稳定。”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兼队长任志国介绍,蒜苗在盐湖区属首次推广,亩产量可达五六千斤,按春节前2元至2.5元的批发价计算,单个大棚产值能超一万元。

目前,西胡村以“集体建设、村民承包”模式建成5个蔬菜大棚,每个占地1.2亩,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约1.5万元。大棚更成为村民就业的“主阵地”:从栽种到覆膜、浇地、培土,每个大棚需十余位务工人员,单日劳务费近2000元,从种植到春节前出苗,累计能为村民带来两万多元劳务收入。

“以前外出打工路上要两小时,现在出家门五分钟就到大棚,一天挣百十元,安全又省心。”村民张爱国的感慨,道出了大伙的共同心声。

多元产业布局不止于此。今年,西胡村同步启动40亩黄花菜试种项目。“黄花菜两到三年内亩产值能达一万多元,每亩地还能产生六千到七千元劳务费,对劳动力需求大,特别适合带动村民增收。”任志国说,村里计划试种成功后逐步扩种,目标两年内建成百亩黄花菜基地,未来每年稳定新增30至50亩种植面积。

谈及后续发展,西胡村已明确“党建引领、产业抓手”的方向。下一步该村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在现有产业基础上继续流转土地,打造红薯合作社、油桃合作社,以“蒜苗大棚+黄花菜基地+特色合作社”的“三驾马车”模式,持续拓宽集体经济增长与村民就业增收渠道。(董晓丹)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