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金融行业加速洗牌的当下,注册资本达标成为持牌机构的“生存底线”。9月26日,河北幸福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幸福消金”)宣布注册资本从6.37亿元增至10亿元,恰好踩中《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规定的10亿元最低门槛。然而,这场看似合规化的增资动作,却难掩其股权质押、资金紧张、盈利乏力的多重隐忧,在行业竞争与监管新规的双重压力下,这家河北省首家持牌消金公司的发展之路愈发崎岖。
增资仅够“达标”,股权迷局待解
幸福消金此次增资,从数字上看是一次规模不小的资本补充,3.63亿元的增资额使其注册资本实现近60%的增长。但深究背后,却暴露了其“被动合规”的尴尬处境——若不增资,其注册资本将低于2024年4月实施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要求,面临合规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增资是否能解决其长期存在的股权问题,至今仍是未知数。
公开信息显示,幸福消金自2017年开业以来,仅在2019年进行过一次增资,此后长达六年时间里,股权结构始终维持“张家口银行(47.09%)+神州优车(39.25%)+蓝鲸控股(13.66%)”的格局。但如今,后两位股东早已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神州优车有3条被执行人信息,蓝鲸控股更是有8条;神州优车不仅被新三板强制摘牌,其持有的幸福消金2.5亿股份还被全部出质并冻结,蓝鲸控股8700万股权也处于全额出质状态。
为解决股权问题,幸福消金曾尝试通过司法拍卖引入新股东。2024年11月至12月,神州优车持有的39.25%股权两度在京东资产交易平台拍卖,起拍价从4.4亿元降至3.5亿元,却均以流拍告终。2025年1月,相关股权进入变卖程序,又因“申请人申请暂缓变卖”而搁置。如今,距离股权拍卖暂缓已过去9个月,幸福消金此次增资是否有新股东入局、原有股东是否等比例出资、增资后第一大股东张家口银行持股比例能否达到新规要求的“不低于50%”,这些关键问题均未得到回应。业内人士指出,若股权问题持续悬而未决,不仅会影响公司决策效率,还可能导致后续融资渠道受限,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绊脚石”。
165亿关联交易“输血”,4亿不良资产急抛
股权的不稳定,直接反映在其资金状况上。作为无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持牌消金机构,幸福消金的资金来源高度依赖外部融资,而大股东张家口银行已成为其最重要的“输血方”。
今年以来,幸福消金与张家口银行的关联交易频次和规模均创下新高。据其官网公告统计,1-7月双方共发生80笔同业借款业务,合计金额达165.7亿元;仅8月6日披露的信息就显示,15个工作日内双方完成6笔同业借款,金额合计13.85亿元。如此高频次、大规模的关联交易,折射出幸福消金在外部融资渠道上的困境——在金融债、ABS等市场化融资工具门槛较高的情况下,它只能依赖大股东“兜底”,这不仅推高了其融资成本,还使其资金链安全与大股东经营状况深度绑定,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为缓解资金压力,幸福消金还在加速处置不良资产。今年以来,公司已三次挂牌转让个人不良贷款包,合计金额约4亿元,涉及资产笔数达11万笔,加权平均逾期天数更是高达2000天。从资产质量来看,这些不良贷款中约9成未进入诉讼程序,仅少量处于终本执行阶段,意味着后续回收难度极大。大量不良资产的处置,虽然能在短期内回笼部分资金,但也暴露了其信贷风控能力的不足,而这或许与其高度依赖互联网平台的助贷模式有关。
规模增速放缓,“造血”能力不足
从经营数据来看,幸福消金的发展态势同样不容乐观。截至2024年末,公司总资产125.92亿元,在已披露业绩的30家持牌消金公司中排名第23位;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0.20亿元,同比增长11.74%,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3.19%,两项增速较前几年明显下滑,盈利动能持续减弱。
深入分析其业务结构,助贷业务占比过高是导致其盈利承压的重要原因。资产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幸福消金“发放贷款和垫款”账面余额125.72亿元,主要依赖京东金条、蚂蚁小贷、分期乐等互联网平台合作产品;其官网推出的“幸福结”“幸福帮”等核心产品,也均以“联合互联网平台”“对接头部机构客源”为主要模式。这种高度依赖外部平台的获客与放贷模式,使得公司不仅要向合作平台支付高额的导流费用,还在风控、定价等核心环节缺乏话语权,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更关键的是,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幸福消金未能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和稳定的“造血”能力。目前,多数头部消金公司已形成“同业借款+金融债+ABS”的多渠道融资模式,而幸福消金仍高度依赖大股东的同业借款,融资渠道单一、成本较高的问题突出。随着《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对资本充足率、风险管控等要求的进一步提升,若幸福消金不能尽快优化业务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其在行业中的尾部地位或将进一步固化,甚至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对于幸福消金而言,此次增资只是“迈过了合规的门槛”,但要真正摆脱发展困境,还需解决股权质押、资金依赖、业务转型等一系列深层问题。未来,其能否引入优质新股东、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提升自主风控与盈利能力,将成为决定其能否在消费金融行业立足的关键。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还需要更长时间来验证。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