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青山灼灼,星光杳杳。秋雨绵绵,淅淅沥沥,如丝如雾,如诗如烟。蓦然日历已然撕到了中秋,最浪漫的不是留住时光,而是与每一段岁月好好告别。时光的转角,总有一抹深情,如醇厚佳酿,醉了那瑟瑟秋风;总有一段流年,似潺潺溪流,缱绻了悠悠余生。
在欢度国庆中秋双节之即,除了会有家人团聚、知己相逢的喜悦之外,也会有人间大爱温暖心田。当一个孩子以最无助的姿态呼救时,社会上是否会有一群人能听见并伸出援手相助?答案是肯定的。
2025年10月4日,在广州石门堂山隧道内发生一起追尾事故,涉事汽车受损弹出安全气囊,将处于驾驶位的女性撞晕,车后排坐的是她的一儿两女。情急之下,她10岁的儿子跪地作揖求助,哭着说:“救救我妈妈!”路过的车主纷纷上前查看情况,伸出援手帮助这一家四口。
这一过程被好心人发到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称“看得鼻子很酸”,称赞这个孩子是“很有担当的男孩”。参与救援的司机刘女士称,当时自己看到小男孩跪在地上一直在拜,求人救他妈妈,哭得撕心裂肺,自己顾不得想太多就下车救人了。当时她先报了警,经警方同意后将男孩母亲扶到自己车上,送去了医院。
后来男孩的母亲主动联系刘女士表达了感谢。别说是孩子,就算是大人,在突发事故后,都可能会懵,不知所措。而这个孩子,看到妈妈昏迷不醒,能立刻想到向路人求救,并付诸行动,彰显的是一种勇气与智慧。母亲昏迷,孩子因恐惧被吓哭是本能。但他并不是只会哭,也没有跑到路中间拦车拦人,将自己置身于更危险的境地,而是在车身旁跪地、挥手、呼救。这已不能简单地用“本能”来概括,而是他在情急之下做出的最有力的反应。
据男孩母亲叶女士讲述,事故发生时自己完全没反应过来,然后失去了意识。网上流传的视频她是哭着看完的,但此前她儿子对此闭口不谈。“我没想到孩子会爱我到这个程度。”这句感慨很真挚,也道出了许多家庭相似的处境——孩子并非不爱父母,而是没有表达。
这件事也提醒了更多的父母,如果你体会不到孩子到底有多爱自己,或许只是因为没有“听懂”孩子的“语言”。有时候,是孩子性格使然。孩子沉默、笨拙、害羞,未必等于“没心没肺”“不懂感恩”。有时候,也可能是他们没有从大人那里学会如何表达。
这场突如其来的事故,是一场爱的考验,它让母亲第一次清晰地看见了孩子的爱——那种浓烈的、直接的、不加修饰的爱。父母与子女固然血脉相连,但仍然需要在彼此之间确认爱的存在。
叶女士获救后,主动找到救人者表达谢意,又在看到视频后,用泪水回应了儿子爱的表达。可以看出,这位母亲是一个有责任感、懂得感恩、共情力很强的人。不要小看这些细微的言行,孩子在危急时刻展现出的勇气与担当,往往是这种日常教养的积累。当意外来临时,父母身上的那些美好品质,才能成就孩子的本能反应。
父母与子女需要情感的相互呼应,人与社会亦然。孩子向外发出的呼救,最重要的是得到了陌生人的响应。路人停车报警,救人送医,然后默默离开,一连串动作干净利落。他们素昧平生,却在那一刻默契如亲人。这些陌生人,让孩子的勇气有了回声,也呵护了孩子对世界最初的信任。陌生人的这一行为是对社会新闻评论区中“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等评论的有力反击。
这一曲善良之音,为我们营造了如秋雨般“润物无声”的氛围。孩子跪哭求救,回应了对母亲的挚爱;孩子睿智救母,阐释了“潜移默化”的安全教育;“我没想到孩子会爱我到这个程度”,母亲亲身体验了“爱”与“被爱”是互为的;孩子呼救得到了陌生人的响应,说明社会有好人。这爱的回声,回答了诸多困惑,再次启发家长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必修课。
细碎而又轻盈的秋雨,交织成网笼罩着寂夜。秋雨抚平了我的心绪,所有的孤单都随秋风而去。今年秋天的雨尤其多,当我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秋雨仍淅淅沥沥地下,点点滴滴既落在我的头上,也滴在我的心里,这是爱之雨润湿了我的心田。
作者:吴廷伟

西窗微雨
问道阡陌,聆听雨雪,一任流星飞逝,纵览风烟俱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