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本是旅游旺季,人们怀揣着对美景的期待踏上旅途,然而网友“孤鸿冷沙洲”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视频,却让光雾山景区的收费问题浮出水面,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凸显了景区运营管理中的规则与沟通问题,更让我们意识到景区在发展过程中人文情怀的缺失。
视频中呈现了这样的场景:网友在双节期间预订了光雾山景区酒店,在与景区工作人员的对话中,工作人员上来就打开光雾山公众号里面的推文,称文件规定得明明白白。当网友询问入住酒店是否需要重新购买观光车费用时,工作人员答复需60元。网友进一步追问这60元是观光车费用还是包含门票,工作人员则表示所有游客都需乘坐观光车,景区不允许自驾游,依据就是所谓的文件规定。更让游客为难的是,车子只能停在二十公里外的停车场,这无疑给游客增添了极大的不便。
从景区管理的角度来看,制定相关规则或许有其自身的考量。限制自驾游可能是为了保障景区内的交通秩序和游客安全,避免过多私家车进入导致拥堵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运营观光车也需要一定的成本,收取费用可能是为了维持观光车的正常运营。然而,此次事件暴露出景区在规则执行和沟通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规则的宣传和告知不够到位。游客在预订酒店时,可能并未清晰了解到入住酒店还需额外支付观光车费用这一重要信息,更不知道车子要停在二十公里外的停车场。这就导致游客在到达景区后,面对突如其来的收费要求和停车难题,产生困惑和不满,极大地影响了旅游体验。景区有责任在游客预订的各个环节,通过多种渠道,如预订平台提示、客服沟通等,明确告知相关费用和规定,以及停车等重要信息,确保游客能够提前知晓并做好准备。
其次,工作人员的沟通方式有待改进。在与游客交流过程中,工作人员只是简单地强调文件规定,而没有充分解释收费的原因和用途,对于车子要停在二十公里外的不便之处也未做任何说明或提供解决方案。这种生硬的沟通方式不仅无法让游客理解规则背后的逻辑,反而容易加剧游客的抵触情绪,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争议。工作人员应该以更加耐心、细致的态度,向游客说明收费的合理性以及停车安排的缘由,争取游客的理解和支持。
更为关键的是,景区在运营过程中缺乏人文情怀。旅游,不仅仅是欣赏自然风光,更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和情感的交流。景区作为游客旅途中的重要一站,应该让游客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当游客遇到问题时,景区不应仅仅是冰冷规则的执行者,而应成为游客困难的解决者和美好体验的创造者。例如,对于入住酒店的游客,如果确实因特殊情况需要收取观光车费用且车子要停在较远的停车场,景区可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如增加往返停车场的摆渡车班次、给予一定的费用优惠或者提供行李托运服务等。在制定规则时,也应该充分考虑游客的实际需求和感受,不能一味地以管理为借口,忽视了游客的体验。
旅游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景区和游客的共同努力。景区应该在制定规则时更加注重人性化和透明度,加强与游客的沟通和互动,将人文情怀融入到每一个管理细节中。游客也应该增强自身的消费权益意识,理性对待旅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营造一个和谐、有序、充满人文关怀的旅游环境,让每一次旅行都成为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