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回家乡!齐聚“商城之心”
四大商代青铜重器实现历史性团聚
“杜岭一号方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杜岭二号方鼎”河南博物院藏、兽面纹青铜方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兽面纹青铜方鼎郑州博物馆藏……9月29日晚,“国宝回家乡——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览重磅开幕,四大青铜方鼎齐聚有着“商城之心”之称的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近500件新发现文物集体亮相,再现巍巍亳都的恢宏气象与灿烂文明,为广大观众带来来自3600年前的心灵震撼。
四大青铜方鼎齐聚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
跨越3600年的 “文明接力”
1955年,从韩维周先生发现第一片绳纹陶,到安金槐先生确认内城城墙;从杜岭方鼎震撼出世,到书院街贵族墓地再现礼制辉煌——70年来,几代考古人用手铲翻阅大地之书,用坚守诠释文明探源的责任与使命。这座距今约3600年的商代第一座都城遗址,历经数代考古人薪火相传的发掘与研究,不断刷新世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
作为“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国宝回家乡——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备受瞩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琴介绍,本次展览是精心筹备的对近十年考古研究成果的汇报。展览聚焦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在商代考古层面,多种发现价值愈发凸显,实证郑州3600年城址不移、文脉延续的历史:“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郑州商城的王都实证,更深化了人们对夏商文明更迭、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理解。它们进一步印证了郑州商城作为中国早期都城典范的历史地位,也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顾万发看来,郑州商城不仅是人们追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地标,更是郑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它奠定了郑州跻身“八大古都”的历史根基,塑造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精神标识。“对今天的郑州而言,商城遗址不仅是沉甸甸的历史遗产,更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文化引擎。”顾万发认为,商城遗址让郑州这座现代化都市扎根历史、面向未来,展现出“古”与“今”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气质,带动了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共生,促进了文旅融合与公众教育的深度互动,成为讲述郑州故事、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此次展览,既是对70载考古成果的致敬,更是对文明传承的接力。
四大青铜重器世纪同框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院长郭磊认为,四大青铜方鼎历史性聚首,是一场期盼已久的团聚,也是一次华夏文明根脉的深度溯源。此次展览将郑州商城丰硕考古成果汇聚一堂,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杜岭一号、二号方鼎分离数十载后,首次在出土地郑州聚首。杜岭一号方鼎作为迄今发现的商代早期最大青铜器,它的出土震惊世人,是商代早期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之作,更是郑州商城作为商代王都的有力佐证。
与“杜岭兄弟”一同亮相的,还有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坑出土的两件珍贵方鼎。“今天,在这座集中展示早商文明的专题文化空间,四尊国之重器深情对望,每一名观者都能透过器身的古老纹样,感受华夏文明清晰而有力的脉搏。”郭磊表示,展览从实物层面讲述了不同族群在郑州商城如何融合为新“商人”族群、进一步展示郑州商城作为都城的文化内涵,“绵延的文明根脉,就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底气’!”
近500件新发现文物集体亮相
此次展览何以成为全城焦点?答案深植于这座城市最厚重的文明土壤之中——郑州商城这座“最早的大邑商”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可或缺的关键地标。本次展览,国之重器杜岭一号、二号等四件青铜方鼎“重聚”郑州,青铜汲水罐、双层陶簋、唐代铜钱窖藏等文物首次亮相,它们串联起了3600年来,人脉不息、文脉不断的城市文明。从商代王都的青铜辉煌,到唐宋郑州的市井繁华,再到当代文明的浴火重生。中华文明“以文化人、以礼立序”的精神基因代代相传,印证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文明的民族,这份传承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此次展览聚焦新时代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展出近500件新发现文物,贯穿城市营造、文字、礼制、祭祀与文化等主题。展出文物横跨年代之久、器物品类之丰、覆盖范围之广、文明内涵之深令人瞩目,其中大部分是首次与观众见面。”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副院长马玉鹏表示,当观众走进展厅,脚下正是连绵3600年的商城遗址,历史不再遥远,文明触手可及。2025年9月30日至2026年1月5日,走进“商城之心”,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看一场展览,读懂一座城。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