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大树,一加一等于几?”
“妈妈,我在大树底下玩,就是那棵能和人说话的大树。”
两个5岁左右的小女孩,一边指着身前的古树,一边用稚嫩的声音说着。古树能听懂小女孩说的话吗?我们不知道。不过,这两个小女孩会永远记得家门口的这棵大树,相差千年的生命就这样建立了连接。
这是在东赵社区那棵国槐下发生的寻常一幕,这一幕不知在国槐1100年生命历程里,发生过多少次轮回。
△东赵社区国槐下,两个小女孩正与古树“说话”
“古树长歌·根脉中国”策划已经进行了30多期,尽管每次出发之前已做了许多准备,但当我们走到一棵古树下,总能发现独特的惊喜。这些惊喜藏在树皮的纹路里,藏在树荫的清凉里,藏在当地村民的故事里。
我们也将这些惊喜带到了河南省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的主场活动中,9月28日上午,在新密市雪花山林森运动公园,一幅幅“古树长歌”的海报,引来众多市民的驻足,线上与线下的有效联动,唤起了人们对古树的关注。
当我们抬头仰望古树的一瞬间,当我们的手触摸到皲裂的树皮,原本存在于文献资料中的“古树名木”四个字,突然有了温度。
走到古树下
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它们用年轮记录时光,用枝叶诉说故事;每一棵古树,都藏着生命的惊喜,而打开这份惊喜盲盒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到它的面前。
当导航显示目的地就在眼前,当我们穿过最后一段寻常巷陌或蜿蜒土路,随着距离的缩短,古树总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带给我们视觉与体感的双重震撼,让脚步不自觉地放轻、放慢,好像怕惊扰一位沉睡中的长者。
大自然什么都不说,只是让一棵树静静地生长千年,就足以让我们所有人为之惊叹。
△中岳庙的侧柏
△独木成林的皂荚树
中岳庙的侧柏,300多棵古树长在嵩山脚下的庙宇中,或翠绿挺拔,或虬枝盘绕,仅凭规模就让人深感震撼;新密市靳沟村,一棵皂荚树“独木成林”,盘根错节的巨型根系,撑起一片苍郁林海;徐霞客小道旁的4000年古栎,新发的绿芽在阳光下晶莹透亮,一股磅礴生机喷薄欲出。
古树的韵味,在于它用生命的长度,长成了地理与情感的坐标,承载了人们无尽的乡愁。
△徐霞客小道旁的4000年古栎
△菜王村旧址的国槐
立在桐柏路中央的皂荚树,与后河卢村命运交织,成为村庄永恒的地标;金水河畔的菜王村古槐,不仅亲历了村庄的变迁,也见证郑州3条地铁线交汇的繁华;轘(huán)辕古道旁的7棵橿子栎,是雷氏后人走向世界各地的起点,也承载着雷家沟村一代代人的童年时光。
经历风雨的古树,镌刻的不仅是年轮,也有红色的印记、祖辈的奋斗和童年的嬉戏。
△雷家沟的橿子栎
环翠峪深处的千年古橿,就像窑洞上的哨兵,在抗战时期,守护着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后方医院;“秦家大院”里的一株蜡梅,见证了秦氏家族经商之道和“苌(cháng)家拳”的武学传奇;黄龙岗村枝繁叶茂的皂荚树下,曾是“感动中国”的排爆专家王百姓儿时玩耍的乐园。
△黄龙岗村挂满果实的皂荚树
“走到树下”是与古树空间上的接近,听到人们讲述古树的传说与故事,我们也与古树建立了情感上的连接。
只有走到古树下,我们才意识到表格中一个个冰冷的数据,树龄:200年、600年、1000年、3000年……树种:国槐、侧柏、皂荚、重阳木……位置:西三环、人民公园南门、伏羲山、柏庙……都是一棵棵充满惊喜的生命。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守护者
古树告诉人们,一旦时间足够长,任何事物都能沉淀出一份厚重又宁静的韵味。让我们欣喜的是,这份古树独特的韵味,通过“古树长歌”系列报道的传播,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
△人民公园南门的国槐
“人民公园门口的这棵老国槐,是一进门就留下的至今难忘的少年记忆”。“每个人的记忆里,或许都有一棵故乡的老树。它是童年的游乐场,是游子的方向标,是乡愁的具象化身”。“我家有一棵皂荚树,童年的记忆里一到刮风,村里人去捡老的皂荚洗头发洗衣服用”。
这是网友在“古树长歌”系列报道中留下了的文字,简洁的陈述背后,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感动。古树仿佛是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宝库,释放出回忆中的温暖时光和对岁月深切的眷恋。
也有不少网友向我们提供了古树的线索。
“我们家在高新区科学大道和紫楠路交叉口这边,这边也有一棵古槐”。“侯砦乡黄龙岗有棵皂角古树也有几百年了”。“我的老家门口600年的古槐,见证了整个家族的发展”。“文化路北四环万科小区内的千年古槐”。
这些古树,很多已经被我们实地探访,并写成稿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全城寻树”的活动中来,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那些原本在我们眼中只是静静伫立的古树,大家一起深入了解它们的过往,进入一个充满惊喜的世界。
“古树长歌”的稿件也真的被写成了歌。
河南本土音乐制作人宋志刚将中原网推送的稿件《你可记得,西三环唯一两百年未变的古槐?》改编成了一首“郑州有棵老槐树”的歌。“郑州有棵老槐树,有空去看看这位老朋友。看看立了秋有没有添新愁,听听风儿陪他喝了几杯酒……”年轮里的故事乘着旋律的翅膀,飞入了更多人的心房。
“古树长歌”的旋律,并未止步于网络。
在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上,“根脉中国·新密最美古树十二庭园”评选活动线上已启动,中原网还发起了“发现新密古树”报道及“云认养”“云守护”计划,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古树保护新格局。
△“探秘‘新密活化石’”主题游线活动
新密市林业局还联合中原网组织网红博主开展“探秘‘新密活化石’”主题游线活动,实地探访袁庄乡至伏羲山风景区的经典古树线路。在楼院村徐霞客古道旁,博主“海婷”被窑洞顶的千年匙叶栎所震撼:“这些古树见证了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我觉得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的根。通过中原网的报道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些古树,我们也将加入到传播古树文化的队伍中来”。
当我们说“保护古树”,我们保护的不仅仅是一棵“树”,我们保护的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生命奇迹。
发现属于自己的惊喜
我们每天都会路过一棵棵树,它们有些年轻弱小,在秋雨中里怯怯地随风摇曳;有些高大挺拔,为人行道投下一路荫凉。它们构成了城市的背景,静默而寻常。
然而,在这片绿色的背景之中,却伫立着一些截然不同的生命——它们是古树。它们不是背景,而是承载着记忆的地标。
让我们不再错过身边的古树,主动去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份惊喜。它可能就在你每天路过却从未留心的街角,可能藏在你故乡的村头,可能屹立在某座你计划已久却始终未踏足的山上。
和我们一起,继续出发,走到古树下。
编者按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珍贵遗产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坚实臂膀,为“绿色国宝”筑起全方位守护屏障。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典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化根脉,延续文明薪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化作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从阡陌交错的农耕时代到钢筋森林的现代都市,郑州的古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版图的沧桑巨变。
中原网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策划报道。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郑州的古树,就像去见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探寻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故事。
全城寻树
您家巷口可有会讲故事的百岁树翁?
一棵古树,一段往事,一腔乡愁
如您有古树线索可与我们联系
我们一起守护城市年轮
策划 | 张新彬
统筹 | 辛晓青
执行 | 赵宁 禹亚楠
撰文 | 袁连贺
摄影 | 袁连贺
编辑 | 王淑
校对 | 李小辉
设计 | 张雪宁
特别鸣谢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局/郑州市园林局/郑州市林业局
以及每一位热爱古树的市民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