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婷

太行山的岩画上凝固着万年前的虎啸,殷商青铜卣中封存着噬鬼的狞厉兽面,当三星堆的青铜神树缠绕上虎形纹饰,一个民族便把自己的魂魄注入了这具吊睛白额的山林之躯。

虎,这尊行走在《山海经》页隙间的陆上神君,既是镇守四方的西宫白虎,又是驱邪禳灾的阳刚化身,更是华夏文明中永不褪色的精神鎏金。

在《周易》"云从龙,风从虎"的卦象里,虎是天地气韵的具象化存在。楚墓帛画中驾驭龙车的神虎踏着二十八宿巡游天界,汉代画像石上翼虎衔着昆仑玉英飞渡蓬莱,敦煌壁画里的听经虎垂耳化作慈悲护法。这头猛兽既能化身《封神演义》中四不像坐骑,也能变作《水浒传》里武松拳下的精魂,在文人笔墨间完成从自然兽王到文化符码的蜕变。

虎纹在文明的肌理中生长出万千形态:周天子仪仗的钺柄铸着噬人饕餮,实为虎首的变形;唐代将士的明光铠腹部錾刻团虎,暗合"虎符"调兵的威权;紫禁城太和殿的铜狮其实藏着虎爪纹路,把百兽之王的震慑力浇筑进王朝心脏。就连民间的虎头鞋也暗含玄机,那炯炯有神的琥珀双眸,原是《礼记》中"君子豹变,其文蔚也"的精神转译。

当代语境下的虎愈发显现出多重意象。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远红外相机里,王者归来的身影重新丈量着生态文明的维度;航天服手套上的仿虎掌纹路,在太空中抓握出人类探索的力度;数字艺术展中的全息虎穿越《周易》卦象矩阵,在量子比特间演绎着古老智慧的当代解码。这头穿越冰河世纪存活至今的猛兽,正以钢筋铁骨之躯,在都市丛林续写新的生存史诗。

从红山文化玉虎腹中五千年前的星辰方位,到现代基因库中存储的虎啸声波密码,这具黄黑相间的雄伟躯体,始终在吞吐文明的光焰。当苏州刺绣大师用一根金线劈出十八丝绣制虎须时,针尖流转的不仅是工艺极境,更是一个民族把勇毅与智慧交织在经纬之间的永恒叙事。

编辑:董应赞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