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神州大地铺金叠翠,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从山东招远全国主场的党建助农示范园,到河南党员技术队守护的高标准农田;从新疆草原上牧民党员带头建起的养殖合作社,到广西苗寨党支部策划的非遗丰收节,一抹抹“党建红”如星火般点亮万顷“丰收黄”。这场属于亿万农民的盛会,不仅是农业丰收的庆典,更是基层党组织扎根田野、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党建领航,科技赋能有了“主心骨”。如果把广袤田野比作一张等待落笔的生宣,那么基层党组织便是那支“定墨”的笔锋,笔锋所至,科技之水方能晕染成色。作为乡村科技推广的“桥头堡”,基层党组织深谙本地农情,能精准把脉农民最迫切的技术需求,有效对接科研院所、农业专家等智慧资源,将晦涩的学术语言转化为田间地头的操作指南。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党委部门主动对接省农科院专家,针对“豫蜜”系列瓜果品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种苗繁育、土壤连作、水肥药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指导,甜蜜果成了“致富果”。这种“党委牵头、专家指导、农户参与”的模式,有效破解了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实践证明,只有建强基层党组织,才能确保科技要素的投入有的放矢,科技成果的转化畅通无阻,从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组织搭桥,增收路上有了“先锋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但个体农户往往容易陷入分散化的竞争劣势。基层党组织恰如强有力的“黏合剂”,凭借其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强大的动员能力,能有效整合生产要素,构建起从生产、加工到品牌营销的产业链条。河南省郑州市中牟新区韩寺镇古城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整合全村资源,开展紫皮大蒜规模化种植和品牌化包装,通过“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直播带货”等,提高产销对接水平,为农民打通“从田间到市场”的增收渠道,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与温暖。

文化铸魂,振兴路上有了“向心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并非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凝聚人心、激发动力的“燎原星火”,是滋养乡风文明、留住乡愁记忆的源头活水。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村党支部依托大别山革命老区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豫南民居特色、农耕文化和红色资源,将古朴的土坯墙、木质门窗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打造集农耕体验、民俗展示、民宿旅游、文创产品开发于一体的“田铺大塆”品牌,开发“大别山乡愁”主题民宿、农产品和特色文创,让游客不仅能欣赏“风景”,更能体验“乡愁”。党建点燃了文化自信之火,文化又反哺产业繁荣之花,形成了“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聚村”的良性循环,确保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在历史的洪流中既方向坚定、行稳致远,又充满活力、动力澎湃。

沃野之上,党旗高扬。站在“十四五”收官节点,这个丰收节,“党建红”与“丰收黄”交相辉映,不仅见证着五谷丰登的喜悦,更彰显着组织建设的强大力量。在党组织的引领下,亿万农人正以更足的干劲、更实的步伐,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丰收篇章,也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开,愈发绚烂多彩。(王爽)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